社工两年前进驻 每天几乎一半时间被老人拉着聊天
文/记者黄江洁
建于1958年的莞城敬老院是东莞成立最早的敬老院,它所在的西隅社区大部分年轻人都已经搬走了。目前敬老院里有60多名老人,其中年龄最大的已经94岁了。两年前开始有社工进驻这里,用院长黎女士的话形容就是,“社工的进驻给这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给老人过平生第一个“生日”
在莞城梨川市场附近掩映着一栋古式青砖建筑,这里就是莞城敬老院。据社工小简介绍,这里原本是有着341年历史、被誉为“东莞三大寺”之一的“东湖寺”,半个世纪前“东湖寺”在东莞家喻户晓,但如今随着敬老院所在的西隅社区很多人都已经外迁,知道这座百年古刹的人已寥寥无几。
在凤老人的房间里,社工阿英正在一口一口地喂老人吃蛋糕,因为今天是来敬老院1年的凤老人在这里过的第一个、也是人生中第一次“生日”。原来,社工进驻敬老院后就提出,每2个月为老人开一次集体生日会。但是凤老人说,自己不知道生日是哪天,也从来没有过生日的习惯。于是社工们就把凤老人入住敬老院的那天定为她的“生日”。
由于担心老人吃了奶油蛋糕不消化,社工们今天特地起了个大早,辗转了好几个地方终于买回来这个鲜奶水果蛋糕。“以前孙子过生日也吃过蛋糕,自己的生日蛋糕这是第一次,好好味!”凤老人年近90,身体一直不太好,每天都是卧床休息,但今天她胃口却特别好,吃了一大块蛋糕。“好开心,从来没过过生日,他们把我当亲人一样!”
敬老院的老人:
最期盼有人陪聊天
记者来到敬老院时,老人们坐在院子里,有的期盼地望着远方,还有的则自言自语在说些什么。得知来人是记者时,一名老奶奶露出一脸笑容,“我年轻时在厂里工作,负责厂里的黑板报,整个一面墙呢,我一个人又写又画”。
老人们在敬老院住着单人间,每顿荤素搭配。记者觉得,对他们而言,最期盼的其实就是有人陪着聊聊天,尤其是谈起年轻时的成就时,他们沧桑的眼神里总是会闪过一阵光芒。
与敬老院的老人们聊天则让记者受益颇多。老人中有曾经的东江纵队队员亲属,有的经历了东莞从县到地级市的变革,有的见证了老莞城到新东莞城区的变迁。作为一名记者,深入基层能发现丰富的新闻素材。
记者手记
院长黎女士指着院子里的万寿菊和孔雀草告诉记者,“院子里的花草都是社工组织有兴趣的老人种的,一年四季都有花。” 黎女士说,敬老院有60多名老人,其中年纪最大的已经94岁了,还有不少是行动不便和患老年痴呆的老人,如今社工来了,老人们会在注重物质生活的同时更享受精神生活。
社工来了之后,敬老院里却“变了一番模样,多了很多欢乐”,黎院长介绍说,精心布置的房间、每天固定几小时的“陪聊”、两月一次的老人生日会,每逢重阳、中秋等节日,社工们还会与志愿者一起护送老人去公园游玩。
老人从抗拒变成接受
社工小简领着记者来到刘老伯的房间,最近小简每天都要来探访刘老伯,这是因为他刚入住敬老院才十多天,“对于那些刚刚进来的老人,我们都会特别地关注,作为重点服务对象。”但是敲了几分钟门,刘老伯就是躺在床上不开门。小简无奈地对记者说,“刚来的老人对社工不理解、不信任,抗拒是很正常的现象,只能慢慢做工作让他们接受我们。”
小简并没有转身离开,而是尝试着推开刘老伯房间的窗户。“过几天国庆了,您要回家吧?儿女准备带您去哪里玩?”“对了,听说您书法写得很棒,那春节的对联就不用买了,您来写吧!”不出几句话,刘老伯终于开口了,“一里一外”两人拉起了家常。随后刘老伯就下床来开门了。路过的护工很惊讶地说,“我上午敲了几次门,他都不给我开啊。”
小简告诉记者,刘老伯之所以来开门可能是因为“书法”这个话题正中他下怀。原来,在每位老人入院时,社工都会仔细研究其个人资料,并找家属了解其兴趣爱好和习惯,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其实遭遇“闭门羹”对于敬老院社工而言非常普遍,小简说,因为社工在东莞起步才3年,很多老人之前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社工。“有的把我们当成护工,有的以为我们是志愿者,有的干脆拒绝我们。”黎院长说,一开始见到老人们拒绝、冷落甚至刁难社工,自己都觉得非常难堪,但社工却一直是笑脸相迎。
在社工们的不懈努力下,目前大部分老人都接纳了社工,甚至有些离不开社工了。阿英说,现在他们每天8小时的工作时间里,几乎有近一半的时间是被老人拉着聊天的,即便吃饭时也在聊。一次阿英生病请假,80多岁的郝婆婆耍起了脾气,就是不肯吃饭,“阿英不来我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