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国内医学人文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本报讯 (记者 孙刚)昨天,我国第一本医务社工工具书 《医务社会工作与医院志愿者服务实用指南》在沪首发。
据介绍,我国大部分医院现行的服务模式都以治疗患者的躯体疾病和恢复患者的生理功能为主,在诊疗过程中很难或很少顾及患者的心理情绪和社会问题。然而调查数据显示,在综合性医院初诊病人中,有三分之一的病人是躯体疾病,三分之一是心理问题,另外的三分之一病人则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建立融生物、心理、社会因素于一体的医学人文服务体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医务社会工作则是医学人文服务的主要表现形式。
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医疗机构逐步探索开展医务社会工作,但大部分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全国只有近30家医院设立了社会工作部门,实际在岗人员数量十分有限。以上海市为例,仅有专业医务社会工作人员9名,兼职工作者12名。东方医院2000年5月正式成立社工部,是我国大陆地区第一家成立社工部的医疗机构。昨天首发的《实用指南》由东方医院牵头组织编写,旨在向有意开展社会工作的医疗机构提供切实可行、高效完备的实践操作指南。全书十余万字,内容包括医务社会工作者的任职基础与要求、医院社工部的设置与服务范围、患者常见心理精神与社会问题,以及医务社工工作常用技巧等。
首发式上,专家还呼吁全社会进一步提高对医务社工的重视程度,并建立医务人员、医务社工、社会义工“三方互动”模式,加快医务社会工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