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随着全省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改革的春风开始吹向艰难前行的社工组织。近日广州市就传出消息,明年上半年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实现全市131个街道、34个镇全部拥有专业社工,努力实现2012年登记在册的社工达10000人,到2015年全市将实现每万人中有5名社工。 种种迹象预示着社工行业即将迎来一个“小阳春”。记者连日来走访广州较早开展社工服务的荔湾区,深入对话一线社工人员。一些社工代表坦言,已明显感受到政府和社会对社工行业的关注和支持,社工是一份容易收获感动的工作,但有时还要靠热情支撑,一想到未来,心中仍回荡着许多困惑。 【关于社工】社会肯定需要这一行业 走进荔湾区逢源街耀华社区,一座座青砖灰瓦的建筑令人感到惬意。在逢源邻舍长者日间托老中心,记者见到了这里的唯一社工——林晓芬。戴着银边眼镜、扎着马尾辫,已经是逢源邻舍长者日间护理中心主任的林晓芬,看上去娇小,却责任重大,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关照好这里的20多个长者,包括老年痴呆、中风患者、年老体弱的长者等等。 作为中大社工专业出身的科班学生,已经毕业3年多的林晓芬坦言起初自己对这个专业并没有了解。“当初是调剂过来的,读书时也没有仔细想以后出来会怎么样,香港的老师告诉我们一个理念:有人的地方就需要我们的服务。社会肯定会需要我们这一个行业的。” 林晓芬当初班上40个同学,很多对社工有兴趣,但2008年毕业时各方面待遇没有现在那么好,像自己刚上班月薪只有2000多元,相对比较拮据。很多同学找了其他工作,因为本身也有一定生活压力。相较于其他专业,社工找工作并非很困难,因为在沟通、处理等方面有一定能力。当时很多同学都想,自己积累了一定经济基础后就回来做社工。毕竟,很多教他们的外国老师,原职不是社工,积累了一定经验以后,就过来帮他们开设课程。那时大家觉得没有一定经济能力很难做社工。 周一到周五每天早上8点上班到下午6点,林晓芬的工作忙碌且琐碎:与老人聊天、策划小组活动、记录、护理……“以前刚开始,同学聚会的时候会经常称我为‘居委会大妈’。因为他们觉得我什么都干,这就是居委会的工作。”林晓芬笑言。 【关于未来】不乏迷惘困惑 生活不可能停滞不前,待遇、前景……这些重要的字眼同样摆在社工们的面前。关于未来,她们同样有一些迷惘和困惑。 “现在都是政府从社工组织里购买服务,我们与单位是都签合同,一年一签。”林晓芬坦言,目前社工的前景还不明朗,待遇也不理想,2008年刚入职时自己月薪只有2000多元,现在涨到了4000多元,但物价上涨更加飞快。“我很多同学,现在收入都是我的好几倍,有时候要靠热情支撑。现在都是政府投入购买社工服务,要是哪一天政府不投入了,我们是不是会失业?一些配套措施跟不上社工发展的程度,怎样更好发展、长远发展,还是有很多相关政策需要确定。社工有没有成长空间,很大程度看政府支持力度如何。” 小陈面临着同样的远虑。她透露,当前一线社工的流动性并不小,主要在于目前的收入、前景等上升空间不大。首先,如果没有政府支持,社工就难以开展工作。现在提倡“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随着民众服务需求的上涨,政府投入势必越多,如果资金首先,社工机构筹措资金又困难的话,那么工作就很难开展好。另外,社工工作方面难度也不小,需要全身心投入。而社工当前还面临着难以转型的情况,只能埋头前进。 不过,小陈还是相对乐观,她认为,这几年国家省市都陆续出台多个措施推动,从发展趋势来看应该会逐步向好,香港也是这样过来的。“我们先当‘拓荒牛’,需要调整好心态,多影响周边的人,多让社会了解支持,相信慢慢会好的。” 南方日报记者 胡良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