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卿绘 |
使用范围越来越宽
吃饭、理发、买药、订报、请家政……养老服务券逐渐深入高龄老人的生活
8月16日下午,记者在朝阳区红庙路口遇到杨素芬、李永秋婆媳俩时,她们正摇着扇子在遛弯儿。婆婆杨素芬本来住在石景山苹果园1区,儿子家在红庙,“看我年纪大了,儿子儿媳孝顺我,把我接到家里来跟他们一起住。”杨素芬今年82岁,儿媳李永秋也已经60岁了,都不再年轻。
从1999年至今,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已有13个年头。老龄化加速发展,养老问题无法回避。像杨素芬家这样,越来越多的家庭中会出现几代人同老的现象。老年人难免会遇到年老多病、缺乏照顾、生活寂寞等困难,如何改善他们的生活处境?
北京市民政局局长吴世民介绍,为切实解决养老助残难题,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养老助残服务体系,北京于2010年起制定并实施了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政策”,其中就设计了养老(助残)券服务制度。按规定,80周岁及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以领取100元的服务券,在全市范围内的居家养老指定服务商那里,用券购买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护理、心理慰藉、老年教育等六大类、110多项服务。2010年,北京已向33.5万名8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了总额3.35亿元的养老券。
领取了一年多的养老券,杨素芬说,“有就是比没有好,发这个券证明政府想着我们这些老年人,我们心情挺舒畅。80岁以上的老人都是旧社会过来的人,节俭惯了,如果政府直接发钱,肯定舍不得花去存起来,发券不用就可惜了。”具体到用途,她说,养老券基本用来吃饭,有时还攒上几个月的请孩子们去吃一顿。
记者在采访中也感觉到,在领取养老券以后,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在养老餐桌就餐。在嘉和一品粥金台路店,服务员强小姐告诉记者,每天大概有50位左右的老人到店里吃早点。紫光园餐厅红庙店经理赵嫚介绍,自从有了养老券,来店里消费的老人明显增加,每天使用养老券的老人接近100人。由于提供免费送餐服务,老人们用电话订餐的也渐渐多起来。
据了解,除了最初设定的服务项目外,购买老年人专用品、社区医疗服务、订阅报刊等也逐步被纳入养老服务券的使用范围。在北京市东区邮电局,记者看到“朝阳区养老(助残)定点单位”的牌子,工作人员介绍,老年人用养老券可以订阅包括时政、文学、健康、休闲等70多种报刊,老年人如想知道自己要订阅的报纸杂志是否在可使用养老券的范围内,还可拨打11185查询。为使老年人更加便利地使用养老券,目前该券既可以跨区使用,也可以跨年使用(当年服务券在次年1月31日前使用有效),老年人既可以在户籍所在地领取,也可以在经常居住地领取。
数据显示,高龄老年人大约有50%行动不便,生活质量会因此大打折扣,急需日常服务性救助。养老服务券通过政府向社会购买养老服务,并提供给居家生活的老年人,有助于建立起新型的养老方式,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业内人士认为,在普遍实行养老(助残)服务补贴制度后,“出不了门,下不了楼,上不了街,干不动家务活儿”的高龄老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难题将得到有效缓解。
市场活力开始显现
目前北京市养老(助残)服务单位和企业已达1.5万家,养老服务正向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社会保障室程杰博士认为,养老服务券实际上是一种补贴券,在欧美发达国家常见的有教育券、食品券、住房券等形式。通常来讲,这种补贴券是通过政府公共补贴,对特定群体提供限定范围的服务支持,有利于社会公平。从效率的角度讲,补贴券相当于政府的转移支付。北京市向80岁及以上老人发放养老服务券,作为对高龄补贴制度进行的一种模式创新,值得肯定。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虽然大部分老人们对养老服务券都表示欢迎,但他们也对服务商的地点分布以及资质等问题提出了一些质疑。
带着老人对于服务商的疑问,记者到朝阳区呼家楼街道办事处进行了采访。这个街道面积2.8平方公里,辖区内共有接收养老券的签约服务商23家,包括饭店11家、美发4家,家政服务、水电维修、洗衣、康复器材、送奶、配眼镜、邮局、医疗服务各1家,其中不乏嘉和一品、马华拉面这样的连锁企业。据民政科副科长孙俊发介绍,街道在与这些服务商签约之前都要查看其资质证明,必须证照齐全,对于饭店还要求其卫生条件必须是C级以上。签约服务商的合约是每年一签,其间要对其卫生状况、服务态度等进行考核,并要求服务商在店内显眼处摆放“朝阳区养老(助残)定点单位”的牌子,遇有老年人投诉的情况街道方面也会前往调查解决。
孙俊发说,确定服务商要兼顾商户和老人双方的利益,对商户要广泛动员,对老人要尽量覆盖他们的生活需求,要考虑他们的消费习惯,还要考虑到老年人的生活半径。选择饭店时,太高档的不行,老年人很少会去这样的地方消费;太小的也不行,担心卫生条件不过关,影响老人健康;太远了不行,老年人行动不方便很难前往。“服务商的分布确实存在不均衡的问题。像东大桥附近新建了好多写字楼,想要找一家适合的服务商真是不容易。”孙俊发坦陈。
北京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养老券的发放和使用,激发了市场活力,培育了养老服务市场,促进了养老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为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奠定了基础。“我们也深知目前北京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还存在着服务支撑体系不健全、城乡整体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高、服务队伍人员较少、服务专业化程度不够、部分边远山区服务项目少、服务力量不足等问题,未来我们将在巩固、提高、规范上下功夫,让这些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据悉,目前北京市养老(助残)服务单位和企业已达1.5万家,服务项目、服务内容进一步多元化,服务市场初步显现,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势头良好。已结算的养老(助残)券金额4.1亿元,用券购买到的各项服务中,生活照料占50%、家政服务占20%、医疗护理占10%、精神慰藉占5%、老年教育服务占5%、其它服务占10%。2011年,北京将在全市培育500个规范化建设养老(助残)餐桌和500个规范化建设托老(残)所,有效解决老年人“吃饭难”和“照料难”问题。
“银发市场”如何完善
要大力发展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效激励养老服务供给方不断完善服务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1.67亿老年人中,80周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达到1899万,占11.4%,他们之中多数人逐步进入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状态。我国有失能老人1036万、半失能老人2123万,共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8.9%,他们不同程度地需要护理照料服务。
“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人口老龄化形势会更加严峻,呈现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的新特征。我国未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年平均增速将为2.3%,而同期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却为4.2%,这说明未来我国高龄化的速度将远高于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发展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重视老年精神抚慰,减少老年社会问题等,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群众迫切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
作为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居家养老仍将是我国养老的主要模式。目前,北京就是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6%的老年人在社区养老,4%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不过,我国的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内容单一,进展缓慢,与人们的需求相差甚远。
如何改变这种局面?程杰认为,随着我国老年人数量的增加,让老年人“老有所养”,既需要政府建立健全养老保障制度,也需要依靠养老服务市场的建立和完善。随着养老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政府应该有效激励、引导“银发市场”上的供方,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应该大力推进社会化的养老服务市场,鼓励民营企业、个体经营者和外资进入这个市场,通过充分、完善的市场竞争来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逐步降低服务价格。有关部门可以充分发挥减免税费、财政支持等杠杆激励作用,帮助形成一批具有专业性和一定规模的养老服务企业,建立起稳定的养老服务市场支撑体系。随着老年人数量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养老服务需求和消费能力不断提高,政府应引导老年人树立购买养老服务的意识,同时在制度设计上通过补贴、转移支付等方式对他们给予支持。
程杰说,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探索将养老福利和养老保险更好地相结合,如将养老福利补贴用于养老保险缴费,这样可以让老年人得到更多的养老保险金,也有利于提高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