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社区居民看孩子组织主妇们展厨艺
新快报记者 戴晓晓 通讯员 孙飞文/图
每日17时,无家长看管的孩子们在青苹果乐园里下起象棋;18时,劳累了一天的打工者来到广场上和100多位邻居一起参加睦邻舞会;周六14时,社区的家庭主妇们准时聚到一起,开始制作新糕点,并给孤寡老人一一送去。这就是深圳坪山新区社区服务站的一天,这个曾被称为“关外”的地方,在老深圳人的记忆中已经非常遥远。如今这里迎来一群80后社工,他们普遍大学毕业,面对这份既不光鲜亮丽也无优厚报酬的工作,他们以自己的坚持和践行为一座新区注入温暖。
青苹果乐园
升级版“四点半学校”,孩子们的心灵家园
“他整个肩膀缩紧,死死抓住石头,随时要攻击人,这本不应该是9岁小孩的样子。”23岁的社工嘉欢刚到深圳坪山新区的碧岭社区,就在社区服务站的青苹果乐园遇上突发状况。
“青苹果乐园”的前身叫做“四点半课堂”。由于“课堂”这个字眼会给学生造成压力,所以就改名为“青苹果乐园”,每周一至周四17时到18时,这里专为社区下午四点半放学后的本地和外来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业托管、辅导、兴趣小组、能力培养、心理教育等服务。孩子们可以和社工哥哥姐姐们做游戏,还可以在这里认识新朋友。
然而对社工们来说,看似简单的工作也暗藏挑战和艰辛,不少家长长期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的关心,对孩子的性格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们发现一些孩子的行为很反常。”嘉欣告诉记者,一次,乐园里一位9岁的小男孩突然和同伴产生冲突,男孩冲到教室外面,捡起一块大石头就要向同班孩子砸去,嘉欣和社工们赶紧跑过去,“我们对他说"姐姐带你去其他地方玩",但他就是死死抓住石头,嘴里不停地说"不会的!你们骗我,所有人都骗我",几个社工足足劝了半个小时他才冷静下来。”
嘉欣明显感觉到男孩的强烈自卫情绪和对旁人的不信任,事后对这位9岁男孩的家庭情况和性格进行了详细了解,并且进行家访,和家长沟通如何共同做孩子的心理疏导工作。而家访也需要社工们具有极大的耐心,“家长往往对我们说的情况不重视,所以只能一次次地去,直到做通工作为止。”经过3次家访,男孩的家长终于被嘉欣和她的同事们感动。
另一位社工黄媛告诉记者,新学年里,碧岭社区服务中心的社工们将对“青苹果乐园”学员和社区青少年家庭进行60次家访,组织不少于10次的青少年社区活动,开展4次青少年知识讲座,还招募了一支青少年志愿者队伍。
厨艺阁
主妇展厨艺,为孤寡老人送去温暖
“阿婆,我们来给你送好吃的。”社工李秀萍说出这话时,坪山新区龙田社区牛湖村30号93岁的老人叶韵珍紧紧抓住了她的手。邻居们都说老人性格孤僻,可李秀萍和她用客家话聊着家常,就像家人里一样。老人的两个女儿都去远方打工了,她不愿去养老院,坚持一个人住在100多平方米的院子里。接过李秀萍帮她切好的七彩糕,老人笑得合不拢嘴。“给她吃的她就很高兴,所以每次我们都会送厨艺阁做的好吃的给她。”
李秀萍说的厨艺阁,是深圳坪山新区龙田社区服务中心组织的远近闻名的小活动。每周六下午,社区主妇们都会聚集在此,由一位阿姨牵头,共同蒸煮他们拿手的美食。由于社区妇女中有不少外来打工者,厨艺阁能制作出来自不同地方的美食,阿姨们在此切磋厨艺颇有兴致,制作好的成果会由社工们送给社区的孤寡老人和残疾人。这个小小的活动,不仅让社区热闹了不少,也为像叶韵珍这样的老人送去了丝丝温暖。
“这个活动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促进了邻里关系融洽以及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口之间的联系,比如今天和我一起做蛋糕的几个人,之前很少接触,在这里我们都成为一家人。中秋节时,厨艺阁就组织大家做月饼。”社区的黄阿姨开心地告诉记者。
龙田社区服务中心主任刘仁春说,这个活动项目也是龙田社区服务中心逐步实现社区照顾模式的重要步骤,通过厨艺活动,将大家自制的食品带到社区老弱病残的家里,并建立一对一的照顾模式。同时,中心建立服务档案,通过社工带动义工践行长期的社区照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