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服务在东莞已走过四年多的时间,在第三年之际,政府开始有意识地推动公益项目服务的社会参与,通过“公益创投”凸显政府角色的调换,既能满足社会公益服务需求,又能发展壮大社会服务机构。
随着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进一步深入,项目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成为社工机构发展与塑造社会形象的“生命线”。以公益创投为契机,各个社工机构开始探寻如何运作公益项目成为服务对象、社工、机构、社会及政府相互连接、交互作用的有力平台,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过程。
由孤岛而来提供多元服务的项目
过去,政府通过岗位购买社工服务,深入地了解社会各阶层的服务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岗位社工服务起到基础性作用。然而,这当中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覆盖不到的“需求盲点”,需要特定的项目去满足更多人的需求,而社工机构早已在日常的服务中积累了各种项目的“好点子”。于是,公益创投的诞生为双方找到了契合点,使项目发展走上快速路。
“莞香青年农舍”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这是一个由孤岛而来的项目。项目主要关注的是东莞泗安岛上被隔离近半个世纪的特殊群体——麻风病康复者。由于过去对麻风病的认识根深蒂固,人们对曾经的麻风病患者的歧视和排斥也一直延续到现在。2012年初,莞香青年农舍项目在泗安康复村内开辟农田和设立营舍,组织各青少年组织短期驻村服务,与康复村的老人共同生活劳作。这之后,越来越多志愿者和社会团体上岛,为老人们驱散孤独与被抛弃的失落。
“莞香青年农舍”项目实施一年多以来,从关注麻风病康复者这个特殊群体,延伸到普通市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服务,莞香青年农舍项目通过农耕体验形式,双向促进了青少年与老人间的互动;另一方面,它为东莞社会工作服务网络提供支持资源,提高社会服务质量。一些社工机构会带服务对象来到岛上,完成特殊的农耕体验和生命教育服务。由此,莞香青年农舍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针对单一特殊群体的服务项目,而是能够为康复者、青少年、社会大众、公益团体等多方提供切实服务的项目,而这个多元服务的特点,使得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大大增加,同时也使得项目执行的成效能够在短时间内促成。
项目运营一年后,在服务实践中不断深耕和拓展,创新服务形式,提出了“以工换食宿”的新概念,让参加者通过完成一定的工作量来换取在农舍的免费食宿安排,除了可以认识在农舍一起付出艰辛劳动的舍友,相互交流、反思人生,还能对深居在麻风康复村多年的村民带来更多的社会关爱。
莞香青年农舍运作模式的价值探讨
项目运作一年多,不少青少年在微博或者其他途径的反馈,显示了他们对志愿服务、生态农耕和群体生活的一些感受和思考,在社会形成良好口碑,初步树立了一定的品牌形象。然而品牌之路漫漫,无论是社工机构,还是项目自身,都需要不断地探索创新,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
莞香青年农舍从第一届公益创投走来,希望不断地深化这个公益项目的品牌,能在若干年的积累后实现自我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作为机构的品牌项目,能够为整个社工机构的品牌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社工机构与公益项目相互促进,以莞香青年农舍为例,负责运作的大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作为东莞市首家社工机构,拥有专业的社工人才队伍,在行业内积累了一定的良性口碑和专业品牌形象,这对于项目的初次启航十分有利。而一年多后的今天,项目已然成为了社工机构的一张“王牌”。
除了项目团队保持良好的品牌意识利于运作外,莞香青年农舍连续两年获得东莞市公益创投项目的资助,面对如此好的契机,机构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使用好这笔资金,并把其看成机构长远发展和服务质素提升的“种子”和“动力”,在此基础上探索机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了让更多的公益项目得以实现,社工机构未来在苦练内功,提高服务质素之外,也应注意自身形象的塑造,以获得更多的社会公信力以及政府和基金会的青睐。
总的来说,项目化运行给了社工机构更大的自由度和施展拳脚的平台,也给社工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以公益创投为契机,社工机构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公益项目的作用,如何以公益项目促进社工机构品牌公信力的建立,如何使得社工机构与公益项目两者之间相互融合、促进、相得益彰,取得更好的社会口碑,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东莞市大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杨冰珊
新闻来源:http://epaper.timedg.com/html/2013-10/21/content_1218705.htm 《莞香青年农舍, 公益阳光照进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