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社工发展越发专业化,许多高校都设立了社工专业 ,并且已经有不少学生毕业后开始走上工作岗位。近日,记者采访了数位大学生社工以及社工机构负责人,了解到目前岛城大学生社工普遍存在着待遇不高、社会认可度低以及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
社工是做什么的?“如果社会是一个大鱼缸,那社工就是鱼缸中的清道夫鱼。”一家社工机构的负责人陈明钰告诉记者,“不同的是,我们清除的是社会中个体之间的矛盾和个体自身的生活以及心理上的困扰。”陈明钰于2006年成立“小陈热线”服务社,主要针对外来打工者提供教育培训、帮助就业以及法律援助等服务,而且这些服务都是免费提供的。“在深圳、香港等社工发展比较完善的城市,社工机构提供的服务最终是由政府埋单的。”青岛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系主任赵新彦老师说。
据了解,2007年时青岛的专职社工人员共11659人,其中接受过社会工作或相近专业教育的仅占1.63%;取得了社会工作师或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的就更少了,到2009年只有361人。而这些人群又大部分在民政系统内部工作,真正在基层从事社工服务的少之又少。
到现在为止,2011届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方向已经基本确定,记者对青岛某高校毕业的肖超这个班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目前留在青岛从事社工工作的同学只有一个。而肖超的隔壁班级中,全班的28个人中,包括班长在内的4位同学都赴深圳和东莞做社工。对于原因,目前在深圳做社工的刘鑫志回答得言简意赅:“我们也不愿意跑这么远,但是青岛社工发展还不是很完善,就业环境不好。”
栾小菲是2011年刚从某高校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学生,她目前在一家专门为外来打工者服务的社工机构工作,具体的工资数额她不愿意透露。“我们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外来打工者,我们的工资水平跟他们的差不多。”而另一位社工韩甜甜每月的工资只有1500元,尽管她在这家社工机构已经工作两年了。
青岛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主任赵新彦说,“政府可以在一个社区或者学校设立几个社工的岗位,入选的社工组织可以派驻社工,由政府支付相应的费用。如果社工工作效果比较好,可以继续续约。”据了解,近几年青岛也已经开始这种尝试。“但是目前青岛在这方面还没有实现常态化和制度化,也没有纳入财政预算,这应该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赵主任说。
见习记者 孙祥辉 图由社工提供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