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新闻中心

更多>>推荐文章

【大众社工

1月5日,一批满载着东莞市民和爱心企业关

【大众新闻

昨晚开始,东莞迎来新一轮冷空气, 市社会救

“千分一”是这样炼成的

[作者:0769sw.org|来源:南方日报|时间:2011-10-12] [ ]

历经艰辛“转正”后,坤叔还有一个梦想:让公益成为习惯
为了一对一助学,坤叔整理了一本厚厚的名单。 苏仕日 摄

“张伯又老了。”国庆第一天,刚到深圳打工3个月的湘西凤凰女孩熊远梅专程赶到东莞,语气中满是惆怅。是的,一年190多天奔波在外,让这位65岁老人的身体明显透支。相别不到一年,她一眼就看出,“张伯的白头发又增加了不少”。

“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注册获批的消息,使长期压在坤叔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他和他的团队一直坚持并倡导的“千分一”公益理念,从此可以光明正大地摆上台面。不过,老人的抱负远不止于此。在他更长远的愿景中,不久在东莞乃至全国将会出现成百上千个“千分一”小组,承载并点燃他那“让公益成为一种习惯”的宏大梦想。

最初

闲聊中萌生公益模式

2007年,在漫漫助学路上艰苦跋涉了19年的坤叔,以其实际行动感召了上千名社会爱心人士,坤叔助学也愈发呈现出团队化的发展趋势。期间,一些认同并参与助学的后辈开始陪着坤叔到各地探访贫困儿童,并逐渐成为团队的核心成员。

同年初,在一次闲聊中,坤叔及其团队核心成员首次萌生了“千分一”公益的想法,主要就是呼吁个人每月拿出自己收入的千分之一用于公益事业。

“当时提出‘千分一’主要有这样两个背景:一是我们对团队以往的助学经验进行总结时发现,由于个人经济不济,一些资助人难以保证助学的连续性;二是坤叔个人年事已高,不断扩大的助学规模让他有些不堪重负,而这两点已经使助学团队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困境。”坤叔助学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卢叙安说。

一开始,“千分一”理念只是坤叔团队在助学实践上谋求的一种自我创新,即鼓励认同并接受坤叔助学理念的人,每年献出个人年收入的千分之一,积少成多开展助学。坤叔个人的行为感召上升到一种公益理念的推广后,越来越多热心公益的人士自发组织并加入,也有效分担了坤叔的压力。不久,“千分一”公益理念首先在团队内部刮起一股旋风,“没有人富得不需要别人帮助,也没有人穷得帮助不了别人”也正式成为“千分一”公益理念的基本内涵。

不仅如此,在延续原有的“一对一”助学模式的基础上,团队还针对“千分一”公益理念提出了八“自”方针。即,自发自然、自觉自愿、自主自律、自由自在。

“‘千分一’公益理念提出后,让我们真正意识到了民间公益的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的。”坤叔说。

推进

没有“名分”艰难中实践

然而,现实的路并不平坦。

这一年,当坤叔带着对“千分一”公益理念的美好憧憬,满怀欣喜地向东莞市民政部门提出注册申请时,却依旧被断然拒之门外。在“找不到娘家”的境况下,团队所倡导的“千分一”公益理念甚至不敢“公开”对外宣传。

不过,当年3月,康健青年“千分一”公益沙龙的“悄悄”成立,却宣告了坤叔助学团队的“千分一”公益理念正式“默默地”进入了实践阶段。

不久,“千分一”公益网开通上线。社会爱心人士自此有了了解和参与坤叔助学团队和“千分一”公益实践的一个专属网络平台,而这也成了坤叔团队自我宣传“千分一”公益理念的现实载体。

网上平台展示,网下口碑相传,“千分一”公益理念及其实践开始局部呈现出一呼百应的效果。此后几年,10余个“千分一”公益小组相继成立,一批又一批认同并接受坤叔助学模式和“千分一”公益理念的热心市民,主动加入到了这一公益实践。

然而,由于没有合法“身份”,无论是坤叔个人还是团队成员,都一直相互诫勉:行事一定要低调、低调、再低调,团队及“千分一”小组建设也只能进行“有限度的发展”。

尽管如此,争取合法“身份”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2010年9月,在听说政府有意放宽公益团体政策的背景下,坤叔团队召开了发起人大会,正式成立“千分一公益协会”筹备组。

与此同时,在实践摸索中,团队内部对“千分一”公益理念的认知也更趋成熟和完善。在3次内部会议中,团队已逐渐提出,要将“千分一”公益理念在助学上的应用复制到扶困、扶残等其他公益领域,充分发挥该模式聚少成多和直接捐助的优势,以资助更多的社会弱势群体。

愿景

人人公益未来不是梦

坤叔说,只有推广“千分一”公益理念,才能让更多的人接受并养成一种帮助人的习惯。这样,坤叔就不再只是一个人,而是十个、百个、千个……,“滚雪球”往上增长。

“‘千分一’公益理念最核心的特点是,坚持‘一对一’的直接捐助模式,以一种持之以恒、聚沙成塔的公益实践,让成员毫无经济压力的前提下坚持参与公益,并最终让公益成为公众的一种习惯。”卢叙安说。

“每人每月捐献收入的千分一,为什么是千分之一,而不是百分之一,也不是万分之一?”坤叔解释说,“百分之一可能太多,万分之一又太少,千分之一比较有可操作性。一个年收入1万元的普通人只需捐助10元就可以了,这很容易做到。”

通过“千分一”公益实践,个体最大的收获不是帮助人,而是让自己养成了一种帮助人的习惯。显然,在坤叔及其团队成员的心中,有一个更广阔的公益梦想,一个真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公益大梦。

坤叔这样描述他的愿景,以东莞为试验田,发动更多的人以直接捐助的方式帮助身边的各种弱势群体。他希望,未来一到两年内,东莞能形成一定规模的“千分一”小组。而这个宏大梦想的终点,则是将“千分一”的理念从东莞推向全国。

“假如东莞有1/10的人接受了‘千分一’的公益理念,这样的公益力量将不得了。”坤叔和卢叙安对此都充满期待。

南方日报记者 刘进 汤凯峰

坤叔的"千分一"

◎没有人富得不需要别人帮助,也没有人穷得帮助不了别人。

◎百分之一可能太多,万分之一又太少,千分之一比较有可操作性。一个年收入1万元的普通人只需捐助10元就可以了,这很容易做到。

◎更多的人接受并养成一种帮助人的习惯,这样,坤叔就不再只是一个人,而是十个、百个、千个……

◎假如东莞有1/10的人接受了“千分一”的公益理念,这样的公益力量将不得了。

▶评论

让更多坤叔站出来

在省委及省民政厅各部门的“关照”下,坤叔助学团得以注册成功。这个看起来只是一个基层民政部门行政不作为的案例,深刻反映出当前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真实的发展困境,虽然早在2009年,广东省民政厅就已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公益服务类社会组织发展的规定》,取消了四类组织需要业务主管单位的“门槛”。但是时至今日,虽然取消了硬门槛,在各级民政部门,尤其是在基层民政部门那里,许多政府管理人员仍然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维稳观念,设计出更多的软门槛,使许多民间公益组织仍然难以登记。

坤叔案例再次说明,在当前的政府管理过程中,制度建设固然必要,思想观念的解放也至关重要。不过板子不应该只打在基层民政部门头上,他们人微言轻,畏手畏脚自然是因为怕上面怪罪,担不起责任。而汪洋书记的批示其实正是表明上级领导的鲜明立场,希望省委书记的态度可以给在基层工作的同志一个定心丸,让他们能够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大胆前进。

实事求是地说,在开展社会建设,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广东走在全国的前面,近年来一系列社会改革政策出台都首先发生在广东,广东也成为民政部部省合作改革的实验田。坤叔事件的喜剧结局正是这种改革进展的一个有力的折射。但是广东要在社会管理领域真正成为排头兵,引领全国社会的改革开发,那么仅仅依靠省委书记不断做批示是远远不够的。

广东的社会建设成败,关键在民。广东的公益慈善事业转型,关键在有更多的民间公益组织能够“洗脚上岸”,成为社会建设的主体。我们需要认识到,全民公益的理念在于普通人做公益不仅是做好事,也是他的公民权利,值得各级政府加以维护。坤叔是第一个公益组织维权者,希望有更多坤叔能够站出来,只有这样,广东才能真正引来公益的春天,引领整个中国公益事业改革的方向。

朱健刚 作者为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中心副主任、秘书长


上一篇:参与创投公益组织注册可“特事快办”
下一篇:东莞将培养本土社工督导

更多>>相关文章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评论 共有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发表评论

快速注册通道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个字,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