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州9月28日电 【解说】减轻残疾人家庭的生活负担,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从2009年起,中残联、财政部以每年两个亿的投入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并取得一定成效。然而,相较于庞大的残疾人托养需求,托养工作覆盖面依然较小。场地紧张、资金短缺、社工大量流失是当前残疾人托养面临的三大难题。
专业社工的大量流失是广州市安养中心遇到的难题。成立于1996年的广州市残疾人安养院是广州市残联直属的事业单位,是全国最大的残疾人托养院。目前收养对象484个,已超额4个,每个床位政府补贴650元,员工260余人。在这里,残疾人将根据伤残级别和年龄接受不同的康复和护理服务。
【同期】广州市安养院院长 陈景辉
其实我们院从06年就没有再收过残疾人,收的话也是很少的,个别的几个吧,特殊情况。主要的原因是已经人满为患了,因为我们的定位标准是480人。现在收484个,已经是超编4个了。
【解说】安养院位于帽峰山风景区附近,场地扩建受到限制。更为普遍的问题是,由于照顾残疾人是一项极需要耐心的工作,每天处理残疾人的大小便,吃喝起居颇为繁琐。
在编社工每月工资3000元,非编社工大多在1000元左右,物价飞涨,房价高企,加上看不到职业前景,没有晋升渠道,不少社工选择离去。
【同期】广州市安养院院长 陈景辉
确实工资待遇也不高,也导致人员比较难留下,今年从年初到现在已经走了十几个人,对我们的工作还是挺大影响的。在人员的第二个方面,就是这些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很难晋升,你像康复医疗人员或者护理人员,他都需要专业机构的认定资格,但是在我们这个机构就很难走这条路。
【解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七八十岁的老人,还要照顾膝下四五十岁的子女,这种“以老养残”的现象也在开始凸现。
【同期】广州市安养院院长 陈景辉
社会需求是蛮大的,现在最近媒体上也在报道一些60、70岁的两个老人养一个残疾人,他们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多病啊,然后已经没有办法照顾了,所以他们很有需求找到这样的一个机构托养他们,其实需求是很大的。
【同期】广州市番禺区残联理事长 张小波
我们还遇到很多困难,跟我们残疾人需要很多进入这个托养机构呢,比例还相当不成熟。我们也在考虑这个问题,怎么通过社会的力量,政府的力量,通过各方面的组织力量,能够建立更多的组织机构,来帮助需要帮助的残疾人
【解说】统计显示,广州重度残疾人12万左右,托养机构大约能提供800个床位;东莞有6.8万户籍残疾人,托养机构可供500人;北京至少有2万名残疾人有托养需求。残疾人托养缺口为何如此之大?
【同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孙淑菡
那么这些(残疾)人士长期以来呢都是靠家庭,主要是靠家庭,为什么呢,一个呢是机构非常少,再一个是我们机构的价格,价钱问题,你本来家里有个残疾人,家里的经济负担也是很重的,那么你再去一个机构恐怕也不够,那么医院也只能是一个短期的治疗,它不可能是一个托养的机构,而我们公办的民政部的,譬如养老院这样一些福利机构,这些福利机构更多的是针对三无的,或者是无保的来养老,所以重度残疾人托养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解说】孙淑菡是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研究院的一名研究员,长期关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她说,中国的残疾人事业起步晚,发展快,但还存在制度不健全、政策扶持不到位等问题。孙淑菡说,解决残疾人托养难问题单靠个人负担重,只依靠政府发展慢,要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需走“政府、社会、个体”三结合的道路。
【同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孙淑菡
为什么这么难呢,就是太少了,我们现在是提倡三位一体的,政府、社会、个人,或者家庭,这么三位一体全部捆绑起来,那么无论是资金,设施,这都会增。这里面就涉及到什么问题,第一涉及到立法,要有明确的一个立法,要确保这个机构的存在,而且要规范这个机构的行为,再一个就是资金,我们财政上要有支持,那么这个支持应该加大力度,对于这个,除此之外要把门槛降低,可以让NGO,民间资本进入,可以一起来办,但是降低门槛不是把整个质量都降低了,还有一些评估的机构,有一些标准。
【解锁】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布的《2010年度全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监测报告》称,目前,我国残疾人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明显不足,残疾人的贫困状况仍亟待改善。据了解,2009年,中国残联、财政部启动了“阳光家园计划”,三年来为残疾人托养服务共投资了6亿元。同时,我们也期待着更广泛的社会力量能参与到残疾人托养服务中来。
新华社记者周强、张建华、张倩广州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