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志庚接受本报负责人专访时表示
昨日,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志庚会见了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临时党委书记汤应武和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广州日报副总编辑周成华一行,并接受本报负责人专访,对东莞政治、经济、社会、民生、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解读。
专题文/ 记者陈明、韦星、谢华兴 图/记者海国(署名除外)
“非常满意!”“每天都看!”昨天,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志庚接受本报负责人专访时,用了上述词语,对本报为东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对如何继续办好本报《东莞新闻》,刘志庚也很坦诚地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刘书记语重心长地提出很好的建议,这是对《广州日报》的爱护,也是把我们当成自己家人的表现。”本报负责人随即嘱咐本报人员,“要继续加强与东莞市市委宣传部的联系和沟通,继续做好新闻宣传报道工作,为东莞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东莞市委市政府对《广州日报》非常满意
昨日上午9时,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志庚会见了本报负责人一行,并介绍了东莞近年来经济、社会等发展情况。
会见时,刘志庚首先代表东莞市委、市政府对《广州日报》在东莞多年的发展,表示肯定。
“整体而言,市委市政府对广州日报是非常满意的!我也是每天都看的!”刘志庚说,广州日报给他的印象很深刻,“比如广州日报《东莞新闻》的版头的颜色设计感觉很好,看上去也很舒服”。
希望《广州日报》成莞穗沟通桥梁
“东莞是个敏感的城市,一些事情容易引起全国的关注,《广州日报》不少报道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借鉴意义。这方面《广州日报》集中反映了市民意见,履行了一种负责任大报的立场。”刘志庚说,《广州日报》发展历史较长,有很多好的经验,值得东莞同行借鉴。
“希望《广州日报》在东莞越办越好,成为东莞、广州两市政府、市民沟通的桥梁。”在充分肯定的同时,对《广州日报》在东莞的发展,刘志庚也给本报提出了十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广州日报》关注民生、服务社会、立足大局的办报立场不会改变。”本报负责人表示,《广州日报》立足东莞,目的就是要配合好东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策划好重点工作报道,特别是在民生、社会问题等方面,要坚持从正面引导,做好服务市民的新闻报道工作。
“整体而言,市委市政府对广州日报是非常满意的!我也是每天都看的!”刘志庚说,广州日报给他的印象很深刻,“比如广州日报《东莞新闻》的版头的颜色设计感觉很好,看上去也很舒服”。
幸福东莞是包括新莞人在内的全民幸福
问: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广东省视察,接下来,东莞将如何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此次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在您主政期间,东莞作出了很多创新和实践,未来,东莞将为广东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继续作出何种贡献?
答: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此次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既着眼宏观全局又涉及具体工作,既有很强的思想性又有明确的针对性,是指导我们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的行动指南。我们将着重从几方面抓好贯彻落实:
一是着力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二是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三是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四是着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五是着力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
最近,省委全会专门研究部署加强社会建设工作。这些年来,我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建设,东莞社会一直比较和谐稳定。下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大力度,细化措施,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强化管理创新,营造稳定社会环境,努力为广东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作出东莞应有的贡献。
问:您提出东莞“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为核心,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以提高人民幸福感为目标。最终,努力建设幸福东莞。请问,您心目中“幸福东莞”如何定义?
答:“建设幸福东莞”是我们贯穿于整个“十二五”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核心价值。我个人认为,幸福东莞不仅体现在物质上的满足,更体现在生态文明、精神文化、安全保障、权利诉求、尊严体面、公平正义、民主法制追求等非物质层面的满足。
因此,“幸福东莞”至少包括了几个层面的含义: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幸福,而不是脱离实际、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幸福;是一种长久的幸福,而不是短期的、一时的幸福;是一种包括了广大新莞人在内的全民的幸福,而不是少数人的幸福;是一种全面的幸福,而不是单一的幸福。我深知,幸福是动态的、与时俱进的,而老百姓的幸福感是幸福的最终评判标准。
因此,“十二五”期间,我们将以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作为建设幸福东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想老百姓所想、急老百姓所急,不断提升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切实让幸福在东莞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转“危”为“机”实现了经济的平稳回升
问:2006年4月,您履新东莞市委书记时,当时经济形势表现出来的局面还比较好,东莞也还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但您还是断然提出“经济社会双转型”,事实也证明,您富于前瞻思维,及早转型确实是对的。当初您是出于怎样的一种考量?取得了哪些效果?
答:几年来,全市上下围绕这一战略扎扎实实开展各项工作,进展良好,东莞经济社会双转型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经济转型方面: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影响,并转“危”为“机”, 见事早,行动快,措施实,实现了经济的平稳回升。经济发展质量提高、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物耗能耗水平下降。
在社会转型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基,在社会转型上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民生福祉、城乡环境、社会管理实现新提升,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
问:现在,全国很多城市都将GDP看得很重,东莞转型升级,相对放慢了GDP增速,请问您是怎样考虑的?
答:改革开放30年来,东莞的GDP保持了每年18%左右的快速增长。近年来,东莞的GDP增速相对放缓,既是东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我们主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表现。
我曾经说过,东莞就像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一样,开了30年,应该放慢速度或者停下来检修一下了。为此,我们大胆解放思想,创造性提出了“四个忍得住”的口号,即忍得住暂时的阵痛、忍得住暂时速度的放缓、忍得住暂时收入的减少、忍得住社会的非议。
我们要求各级干部牢固树立结构调整优于速度增长的理念,将发展理念、工作方式从经济高潮期的“高歌猛进、大干快上”,转变到经济调整期的“稳步发展、理性调整”上来,坚定调整结构的决心和信心,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市民对治安满意率从43%提高到91.27%
问:在新形势下,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服务和管理方面,东莞对于其他城市,有怎样可借鉴的经验?
答:东莞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加强和创新社会服务管理工作,近年来,我们在社会建设管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创新,得到了中央、省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同。
我们深刻体会到:加强和创新社会服务管理,是社会管理领域的一场改革,必须从各地自身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发挥传统优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必须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群众谋利益的战斗堡垒;必须不断强化社会管理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必须动员组织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努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问:东莞的社会治安,这些年在您和您班子的治理下,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善,被广大市民所接受。您能否谈一谈东莞在社会治安方面的经验?
答:2006年以来,东莞连续三年把社会治安工作作为为民办十件实事的首要任务,推进社会治安状况实现明显好转,东莞市民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从2006年的43%提高到91.27%。
几年来,东莞没有发生造成重大影响的群体性事件和其他重大治安安全事故,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等重大庆典和活动的顺利举行创造了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在省综治委每两年组织一次的全省综治工作检查考核中,我市考核成绩一直居全省前列,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荣誉称号。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始终把确保稳定作为服务发展的第一任务;二是始终把机构建设作为夯实基础的第一抓手;三是始终把严打整治作为优化环境的第一手段;四是始终把基层创安作为巩固成效的第一举措。
实施“文化新城”战略
全面推进文化建设
问:东莞过去被称为文化沙漠,您担任东莞市委书记期间,我们看到东莞下了很大力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变这种状况,取得了成效的成果。能不能介绍一下您所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果和未来的目标?
答:近年来,东莞始终坚持把文化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工作全局,与经济建设一起部署、一并推进。特别是在新世纪之初,东莞确立并实施了“文化新城”战略,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以“三城一都”为目标,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二是以民生福祉为根本,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三是以特色品牌为导向,文化精品进一步涌现;四是以创意产业为抓手,文化经济进一步融合;五是以体制改革为突破,文化活力进一步增强。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和灵魂,是城市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东莞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力量所在。为此,去年我们在总结十年文化新城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作出了建设文化名城的重大决策,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