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者调查,常平镇在志愿服务特困老人方面做得风生水起,不过相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养老事业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普通人认为东莞人大多数中青年不远行,老年人的空巢状态不严重。但记者发现,目前常平镇相当数量的老人与子女分居,处于隐性空巢状态,虽然物质生活较有保障,但心理生活未必称心如意,应该得到中青年人及基层民政工作者的重视。专家建议,针对隐性空巢老人现状,不妨调配社工到社区进行干预,丰富老人的社区活动,强化老人互相之间的情感支持,消除晚年孤寂。
关爱空巢老人活动方兴未艾
东莞市把全市性的关爱空巢老人的志愿服务行动放在常平镇举行,说明了常平镇义工帮扶老人工作积累了一定的基础。
探访孤寡老人是各地志愿服务的一个常规动作,去年起,常平镇在原来的节日探访老人的基础上,组建了专业服务队服务特困老人。一个专业服务队由提供医护帮助的志愿者、提供心理疏导的志愿者和普通的志愿者共五六个人组成,固定帮扶一个老人,去年年底时,东莞市大众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中心驻常平团委的社工介入帮扶活动,活动名字固定为“感动常平”空巢老人探访活动。
截至目前,常平镇志愿服务中心共组织125人次志愿者参与“感动常平”空巢老人探访活动,服务时间375小时。驻点大众团委社工与志愿者共开展了老人社区家访42次,并初步评估出空巢老人的物质、心理需求,并为各村(社区)26位独居老人建立服务档案,向11位空巢老人提供个案志愿服务。探访组服务内容包括独居老人家居清洁、老人季度生日会、空巢老人社会物质援助、老年人心理情绪疏导、关爱老年人社区宣传、独居老年人茶话会以及法律知识援助等服务。
日前,东莞市启动了“百万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常平镇“社工+义工”帮扶空巢老人的活动更上层楼。不过常平镇团委书记、常平镇志愿服务中心主任李国彬说:“养老问题,单靠志愿者的力量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建立完善的养老体系。”
大量老人留守旧村
那么,常平养老事业面对着怎么样的形势呢?
截至2009年底,常平镇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9519人,在全镇户籍人口中占比13%,与东莞全市持平。国际上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是60岁以上人口占比总人口的10%。
近年来,“空巢老人”一般被用来称呼无子女或者子女不在身边的独居老人。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革开放来,“孔雀东南飞”,内地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背井离乡到东南沿海地区务工,内地农村产生了大量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此问题早已引人关注。
不过,作为农民工接受地的东莞,中青年大多不远行,一般人认为空巢老人与东莞无关。但记者日前多方走访发现,这个观点是一种误解,常平有相当数量的老人处于隐性的空巢状态,他们的子女虽然就在身边,但是他们往往与子女分居,平时交流并不多,导致心理生活并非想象中那么如意。
一个晴朗的傍晚,白石岗殷屋村一队的殷老伯独自一人坐在白石岗村老人活动中心门口,因为少人去打牌,老人活动中心早早“收档”,事实上就算老人活动中心敞开门,对打牌没有兴趣的殷老伯也只是看看而已,并不参与。殷老伯今年80岁,独居在旧村的老瓦房里面,他的儿子一家住在马路另外一边的楼房里。因为与后辈生活作息习惯不一样,所以他主动要求分居。闲不下来的殷老伯平时在一亩多地上种点菜来卖,除非身体生病,平时较少与家人沟通。
殷老伯是众多老人的一个代表。白石岗村一个曾经长期从事民政工作的村干部告诉记者,白石岗村大约有一半的老人是与子女分居的。卢屋村民政工作人员说,该村70岁以上的老人90%都是独居。朗贝村民政工作人员也说,该村大约1/3的老人与子女分开居住。常平镇社会事务办黄主任说:“村里的老人很多习惯了老村的生活,不愿意搬走,所以与子女分居。”
由于生活习惯不同、子女无暇照顾以及一些关于过世的社会风俗等原因,相当数量的老年人与子女分居,留守在旧村,这成为一个社会现象。他们连子女家庭都不愿意住,更不愿意到敬老院去住,所以现在常平镇敬老院空置严重,90个独立房间只有24位老人入住。
最应关注孤寡内向老人
常平镇大多数村都设立了老人活动中心,配备了电视、报纸、桌椅等设备,每天都有老人活动中心娱乐消遣。但到此活动的老人数量毕竟有限,大部分老人的晚年生活比较单调,娱乐大多局限在散步、聊天和看电视之类。
与内地空巢老人相比,常平镇与子女分居的老人,尽管在物质上较有保障,同时离子女也近,大事能够得到及时解决,但是平时子女、孙子女等后辈对老人的情感支持并不多,这些老人实际上处于空巢状态。
有医学研究表明,空巢老人最易发生老年抑郁和孤独,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对他人帮助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心理上也越来越脆弱,由抑郁症导致的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发病率也会随之上升。目前,常平镇养老事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尚无系统举措排除老年人的心理障碍。分析人士认为,孤寡老人、内向老人两个群体更应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7村年内或推行居家养老
针对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压力,政府2005年便印发通知推行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东莞从2006年8月起启动居家养老试点工作,目前已经覆盖莞城、石龙、东城和南城4个镇街12个社区,共有200多位老人享受居家养老服务。东莞市民政局有意向从今年起,用5年时间在全市铺开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目前相关方案已经提交市政府讨论。东莞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透露,下月将启动仪式铺开居家养老工作。
居家养老服务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主要形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利用社区资源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解决其日常生活困难的社会化服务。社区(村)居委会具体协调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按照市场化运作方法,组织服务队伍,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服务、日托服务、心理咨询、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专业化服务。
根据有关部门的安排,今年常平需要在20%的村(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和老年人日常照料服务机构,按照全镇32个村(社区)来算,年内或有7个村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即将开展的居家养老服务,为空巢老人解开心结、增添欢乐提供了制度安排。
建议调配社工入社区服务
但就目前试点来看,绝大部分的老人是在财政补贴的带动下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全额自费购买服务的老人很少。东莞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提高宣传强度和服务质量来增强老人购买服务的积极性。
居家养老服务走进千家万户尚需时日,那么该如何应对隐性空巢老人问题呢?华南农业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卓彩琴说,随着家庭的小型化,独居老人得到的家庭支持越来越少,因为村里老人大多是聚居,不妨调配社工力量介入社区,优化老人群体之间互相支持的社会网络。社工可以组织老人开展粤剧、舞蹈、义工、拉二胡等多种兴趣小组活动,打破老人单一的生活方式,搭建更多能够实现发泄负面情绪、重新找回价值感的渠道,同时也可以协调老人与子女、孙子女之间的关系,使老人尽可能多得到后辈的情感支持。
■个案
九旬空巢老人6年只出过2次屋门
91岁高龄的黄嵩婆婆,独自蜗居在卢屋村荔枝园村一间瓦房,卧病在床6年之久。除了女婿家照顾之外,邻居、义工、台商等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各方的服务保证了黄婆婆的基本生活,但是她的心理需求处于饥渴状态,6年时间,她只有2次被带到屋外逛一逛。
土坯房中部摆着一张床,插座和水管通到了床沿,床前摆着电饭煲、碗筷、水桶、凳子等,一台收录机和一台电视机分别摆在床上和桌子上,房间尾部挂着衣服,前部放着一个堆满灰尘的单座煤气炉(如图)。
黄婆婆腿部受伤,不能起床活动。6年来,吃喝拉撒睡全部在床上解决。得益于一个台商捐赠了一笔钱,把黄婆婆的瓦房简单装修了一遍,在床下挖了一个化粪池,床板开了个窟窿,这样黄婆婆可以自我解手。同时把水电拉到窗前,黄婆婆也能自己做饭。
黄婆婆仅育有2个女儿,一个嫁到外村,一个嫁到本村,因为女儿要带孙子,平时主要依靠本村的女婿照顾。买菜、倒水、晒衣服等粗重活由女婿负责,而做饭、吃饭、烧水、抹身、洗衣等不需要起床的活儿,黄婆婆均坚持自理。
看见黄婆婆的窘境,10多个邻居时常过去探望。常平镇志愿服务中心的志愿者和大众驻点社工也展开了爱心接力。数十人多次前往探望,打扫卫生、聊天解闷、煮饭做菜等,尽力为黄婆婆排忧解难。
久卧在床的黄婆婆,幸好身体素质不错,一般不怎么生病,所以这几年平平静静地度过了。床上的生活自然是十分单调的,收录机和电视机是黄婆婆唯一的消遣。
黄婆婆中年丧夫,女儿也早已出嫁,她迄今独居数十年。卧床之后,最令黄婆婆高兴的是,亲朋好友、热心人士能够过来陪她聊天。尽管热心人士不少,但是各有所忙,结果6年以来,黄婆婆只有2次出过屋门。一次是旁边修大马路的时候,一次是今年2月,志愿者把她抱到轮椅带到屋外。黄婆婆说:“几年不见,村子已经变得不认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