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流浪了20年,来自广州增城的60岁拾荒老人在“街角”社工的帮助下终于回家了。
近年来,东莞大力开展街面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其中,通过引入专业社工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建档跟踪,并及时进行救助和帮扶,送流浪乞讨人员回家,或是帮助其重新就业融入社会等人性化举措,让东莞这座大爱之城变得更加温馨和温暖。
【救助故事】
社工链接资源助走失20年老人回家
20年前,萍婆婆因精神障碍走失,长期流浪于广州、东莞,平时靠拾荒维持生活。去年6月的一次外展救助活动中,“街角”社工第一次接触到萍婆婆,当时的她体弱黑瘦,衣衫褴褛。
“我们尝试了解萍婆婆的基本信息,方便帮助萍婆婆联系到家人,但一开始萍婆婆对社工很不信任,防备心理很重,并不愿透露任何信息。”社工杨艳芳说。经过一个月的跟进接触,萍婆婆与社工慢慢建立起信任,开始与社工交谈起来,并透露出她是增城某村人。不过由于萍婆婆的口音以及精神状况,社工较难了解到其他信息。后来,社工积极联系增城救助站、增城志愿者团体、增城网络媒体等,通过自媒体信息传播,成功帮助萍婆婆找到了家人。
由于萍婆婆已丧失部分记忆,经社工劝导,帮助萍婆婆寻回她对幼年儿子的回忆,并引导她回家去看看记忆中的儿子。最终,家人将萍婆婆接回增城家中。萍婆婆返乡后,社工对其进行多次电话回访,得知萍婆婆起居饮食有保障,生活、精神状况有较大的改善。
【创新服务】
创新外展模式 市救助站引入专业社工
像萍婆婆这样得到社工帮助成功与家人团圆的案例还有很多。
记者了解到,2014年6月,市救助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与东莞市大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手打造“街角曙光”流浪乞讨外展救助项目,首次引入社工专业服务,开展日常外展巡查。
截至目前,该项目共开展街面救助3476次,服务3559人次,新建立档案612个,成功帮助65名流浪乞讨人员回归家庭社会。
社工杨艳芳介绍,项目启动初期,社工最主要的工作是外展巡查,不论白天,还是晚上,他们都会走到街面,近距离接触流浪乞讨人员,了解他们的状况,为他们提供临时救助,并引导他们进入市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服务。对于入站的服务对象,社工则帮助其尽快适应环境,给予心理辅导与支持、联合多方资源寻找其家人,帮助服务对象返乡等。
“社工刚开始与流浪者接触时,流浪者往往十分抗拒,大多不易接近,甚至以为社工是骗子。经过定期、持续的外展巡查,双方逐步建立信任的关系,他们逐渐开始敞开心扉,向社工讲述自己的故事。”杨艳芳说。
据了解,街面外展社会工作是针对街面的流浪乞讨群体的服务工作,以陷入困境的流浪、露宿、乞讨、无家可归的群体为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至其经常流连或聚集的环境中,主动与其接触并建立关系,结合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等方法,向他们提供政策劝导、临时救助、思想引导、行为矫治、心理辅导、危机介入和个案转介等服务,达到保护生命、解救危难、缓解困难、矫正思想的个体目标。
【社工介入】
个案建档介入 助力回归社会
在日常外展中,社工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大体可分为潦倒困顿型和职业流浪者两类,一方面,他们由于个人性格或交际能力缺陷及就业技能缺失,不愿面对现实情况,选择“自由自在”的流浪式生活;另一方面,因家庭系统和社区等资源的支持力度相对薄弱,所以他们选择离开原有的生活地,到外面露宿和乞讨。
社工根据不同类型的流浪人员,设计了针对性的服务介入流程。对于潦倒困顿型流浪者,社工主要为他们提供政策劝导、临时救助、思想引导、行为矫治、心理辅导等一系列延伸服务,协助他们恢复和完善社会功能,从而回归家庭及正常社会。对于职业流浪者,社工则会从个例拓展到群体,对其心理动机、行为边界等进行分析,形成调研报告,联合多部门进行救助。
项目还积极链接社会爱心企业,募集社会资源,联合东莞市内13家素菜馆建立“爱心驿站”。在“爱心驿站”里,市民可以免费申请救助物资,对有需要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物资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