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丹霞 来源:《东莞社工》杂志
熊军民,东莞市救助管理站社工,自2013年进入救助站以来,他利用社工的专业知识、专业方法,解决了多个疑难个案,为多名情况复杂、信息缺乏的省内外流浪人员找到了家,使他们回归到了正常的家庭生活。在东莞市2018年第一季度“东莞好人”发布仪式上,社工熊军民拿到了属于他的“好人”证书。
温暖救助 用时间换信任
在市救助站,同事们都亲切地称熊军民为“老熊”,五年来,熊军民在救助站社工这个岗位上兢兢业业,面对智力残疾、精神障碍人员、走失人员,不仅要走近他们,帮助他们,还要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温暖着他们的心。对于熊军民来说,这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救助站的受助人员精神障碍、智力障碍者居多,有的支支吾吾说不清话,有的神情呆滞无法交流,想帮他们顺利找到家人并非易事。作为专业社工,熊军民首先用接纳、尊重、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受助对象,把受助对象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你的身份是东莞社工,面对他们,你必须要不厌其烦,从内心真诚地去帮助他们。”熊军民说。
熊军民跟受助人员在操场上散步,帮助他们回忆往事,综合运用精神分析和治疗性对话等专业技巧和方法,引导他们回想往日的生活片段、家乡情景。在这个过程中,俯身、弯腰跟受助人员交流也成了熊军民的职业习惯,“受助人员是我的服务对象,我的身体语言要让他们放下戒备,取得他们的信任。”
今年5月份,救助站里接收了流浪乞讨人员吕某,精神有些问题,蓬头垢面,无法提供任何身份信息。结合受助人员的特点,熊军民尝试从吕某的归属地进行突破。“一开始,他什么也不说,我慢慢跟他沟通,先消除他的心理恐惧。”在交流中,吕某隐约提到了遵义,熊军民便把遵义所属的区(县)、镇、乡打印在纸上,让吕某逐级筛选确认,“面对这样的服务对象,用他可以接受的方式更有利于寻找线索”。根据吕某指认的地名,熊军民联系到了当地有关部门,并成功确认了该男子的身份。
去年2月份,救助站接收了一位患有精神障碍的男子陈某,无法有效沟通,身上也没有任何证件。“他刚进站时我尝试通过他的姓名来寻找线索,虽然他能写下自己的姓名,却查无此人,他也没能说出其他有效信息。”因为没有其他线索,陈某只能滞留在市救助站。在站里的日子,熊军民没有放弃他,经过熊军民坚持不懈的专业疏导、不断沟通,陈某说出了“老城镇”这个模糊的地名。凭借丰富的救助经验,结合其方言口音,经过多方查找联系、比对、查证,最终确认陈某的家在河南省老城镇。今年3月5日,陈某的家人从河南老家过来接他时,他的家人激动地抱头痛哭。“这个服务对象跟进了一年多时间,他家人和他团聚时非常开心,这样的场景看了就让人很感动。”
据了解,自 2013 年以来,熊军民已经成功帮助250多名受助人员寻亲、回归家庭,仅在今年,熊军民便成功帮助50多位受助人员找到亲人。
扎根一线 从“心”开始
作为一个年过半百的社工,勇于接受挑战、执着在熊军民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是他对这份工作保持着激情的“秘密武器”。
在救助站的日常工作中,有时难免会遭到受助人员无理的的恶语相向,甚至是拳脚相加。尽管如此,熊军民却依然充满热情,“对于我来说能够做一些有挑战的工作,虽然可能在工作中会遇到一些委屈,但是当自己所做的工作真正能够帮助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时,我会从心底感到高兴,体会到社工这份工作的意义。”熊军民坚定地说道。
“我是‘半路出家’的社工,入行前,我做过教师和工厂的管理者。”谈及为何要投身社工行业,熊军民表示,2011年时发生的‘佛山小悦悦’事件让他深感震撼。回忆起当时引起全国巨大反响的“小悦悦事件”,熊军民仍有些激动,“人与人之间应该是互帮互助充满友爱的,当时特别希望自己能做些什么,不再让类似的惨剧再发生。”在得知了社工这一“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职业后,2012年,年过四旬的熊军民毅然决然地投身社工行业,从零开始。2013年,熊军民加入了东莞市大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为东莞市救助站的岗位社工。
“一个社工的强大,不仅仅是内心的强大,更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娴熟的实务技能。”在工作中,熊军民有了这样的感悟。2013年3月刚到救助站里工作时,由于非专业出身,面对业务不熟、知识储备不足的短板,熊军民积极利用点滴时间抓紧学习。在他的努力下,先后通过了全国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职业水平考试,是市救助管理站第一个、也是唯一取得以上“三证”的社工。今年,熊军民还通过选拔成为东莞市督导助理。
采访手记
扎根一线、兢兢业业,践行社工使命和职责,是社工“老熊”留给笔者的印象。在2个多小时的采访中,东莞市救助管理站社工熊军民给笔者分享了救助站里的故事,故事里有惊险、有感动、有委屈也有快乐,但不管什么事情,从他的口中说出来,都让笔者感觉到了东莞社工熊军民那份热情和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