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
释义:
基层治理
社会管理创新
南方日报记者 段思午
2011年,坤叔助学团队“转正”,以此为标志,东莞和全省社会组织迎来新一轮大发展。而在此前,东莞第一批社工组织已经开展了2年的社会服务。近年来,东莞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截至今年底,已超过2400家。东莞取消社会组织登记注册前置审批事项83项,取消和转移政府事项336项,向社会购买服务266项。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社会组织发展扶持专项资金,2012年还投入1000万元开展首届公益创投活动。东莞社会组织在行业发展、公益慈善、城乡服务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09年3月16日,东莞市大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领到了东莞第一张社工机构登记证书。现在,大众社工中心已经拥有分布在11个镇街的9个服务点113个社工岗位,涵盖残联、民政、学校、社区综合服务四大领域,同时有“莞香青年农舍”和“防灾减灾,全民共参与”两个公益创投项目运作,每月共计服务逾1万人次。
如果说坤叔团队“转正”让全省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迎来春天,东莞社工机构的发展更像是春风拂面前破土而出的绿芽。
社会组织发展迎来春天
2012年5月,阿蒙(化名)第一次接触到大众社工中心的“莞香青年农舍”。他和同伴们在农舍田地里学习耕种,劈柴煮饭,搭棚睡觉,一起探访农舍所在泗安岛上麻风病康复村的老人。渐渐的,这个曾经喜欢和“兄弟”抽烟喝酒的阿蒙脏话少了,在老人面前也不再抽烟,他不止一次地告诉社工和家人,自己一定要努力考上大专。“莞香青年农舍”是大众社工中心众多服务项目之一。在中心创始人、理事长张建鸣看来,阿蒙的转变是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理念的最佳诠释之一。
张建鸣是老东莞人,曾在香港工作多年。香港社工机构对当地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给他留下深刻印象。2008年11月,得知东莞将开展社工试点时,他决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创办了东莞首家社工机构。
到今天,东莞承接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社工机构达到10个,社工岗位956个,每月服务人群逾十万人次。张建鸣说,社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社会治理中的空位和缺位,在促进社会和谐领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比社工机构的发端,东莞市瓦蓝栈公益服务中心则是借2011年社会组织大发展的春风成长起来的。中心理事长孙岐坤说,2007年时,他们只是一个松散的志愿者助学团队,2011年11月7日正式注册成为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到现在,中心已经拥有1.2万名志愿者,其中活跃志愿者超过3000人,资助贫困学生1100多名,其中有760名仍在资助中。
近年来,东莞社会组织登记全面“松绑”,全市共取消社会组织登记注册前置审批事项83项,将社会组织前置审批许可事项压缩为5项,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均改为业务指导单位,直接到市民政部门登记。社会组织成立登记审批时限由原来的60日缩短为20个工作日。同时,为使社会组织扶持政策落到实处,东莞市安排了两个“1000万”资金,大力支持社会组织建设。东莞社会组织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阶段。据统计,目前,东莞登记在册的社会组织超过2400家,其中社会团体逾400家,民办非企业单位逾2000家,仅今年就新登记社会组织超过300家。
让社会组织孵化社会组织
2011年12月,在借鉴了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经验后,东莞市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正式挂牌。孙岐坤说,基地给了初创型社会组织一个“温暖的窝”。相比周边城市类似基地全官方或全民间的模式,东莞走出了“政府资金资助、民间力量运作、民政部门管理、政府公众监督、社会民众受益”的第三条道路,也让基地带有鲜明的“东莞特色”。
基地的第一个特色是“民间主导”。基地场所和办公设备由政府提供,符合孵化条件的社会组织可申请免费进驻,减轻了初创社会组织的负担。而东莞市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和东莞市现代社会组织评估中心两家第三方机构则分别承担了基地日常管理、孵化培育和绩效评估工作。基地基本形成了“社会组织孵化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指导社会组织、社会组织评估社会组织”的运营方式。服务中心组织的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培训项目已举办18期,来自1500多家社会组织的专职工作人员逾3000人次参加了培训。
基地的第二个特色是“壳内外相结合”。“壳内孵化”即社会组织直接进驻孵化基地孵化。“壳外培育”则针对有孵化需求但不适合直接进驻基地的社会组织。基地提供资源链接服务,并安排专业团队提供长期跟踪指导。壳内外联动有效提高了孵化基地的服务覆盖面。
基地第三个特色是跳出单一孵化功能,承载了公益理念普及、孵化培育、能力建设、社会组织评估、信息交流、社会工作人才实践、成果展示、公益资源共享、政策咨询、集中监督等10大功能,满足了社会组织不同层次的个性化需求。一些入驻组织依托基地这一互动平台,主动“抱团”合作,提高服务水平。
东莞市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基地各入驻组织先后开展活动5000多次,动员志愿者超过3万人次,服务群众逾60万人次,获得政府购买服务资金752.6万元,吸纳企业和社会捐赠约127万元。入驻组织的服务地域也从单纯的立足东莞本地,逐步拓展到省内清远、阳江、罗定等城市和省外四川、广西、云南等地。
撬动更广泛的社会资源
近年来,东莞社会组织发展迈出了几大步,但和整个社会建设的迫切需求相比,社会组织的步伐又显得还有些跟不上。面对正在形成的“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社会组织准备好了吗?
东莞市社会组织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东莞社会组织主要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内部管理需要进一步完善,要不断提高机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二是活动项目资金来源不能过分依赖政府购买服务,应当撬动更广泛的社会资源。据东莞市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不完全统计,目前入驻组织撬动政府购买和社会捐赠资金近880万元,其中政府扶持项目是大头。
据介绍,作为公益项目必须开拓更多资金渠道来源。目前天使家园运营的项目资金中,来自公益基金会的比例最多,其次是政府扶持资金,其余是企业捐款和民间个人捐款,后者到目前仅5000元。“现在都是单个项目资助,缺乏长期经营,这限制了机构的长远发展规划。”
相比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东莞行业协会在借助市场资源,提升社会影响方面已先行一步。如创办于1999年的“国际名家具(东莞)展览会”便是东莞名家具俱乐部“得意之作”;东莞还在全省率先开展在异地商会内部建立异地务工人员服务组织建设试点工作,充分利用异地商会资源,协助党委政府服务管理异地务工人员。
东莞市社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以有效管理为前提、以政策扶持为引领、以购买服务为手段、以发挥作用为目标、以加强党建为根本,扎实开展构建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试点工作,将社会组织纳入健康有序发展轨道,切实加强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根据初步编制完成的《东莞市社会建设规划纲要(2013-2020年)》,东莞社会组织将在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东莞将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未来东莞将继续加大社会建设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让全体市民最大限度地共享转型升级成果,实现人均收入更丰、就业机会更多、生活品质更优、社会保障更好、文明程度更高、幸福感更强,深入创建全省创新社会管理的引领区,努力争当全省社会建设排头兵,实现和谐崛起。
■大事记
●2009年3月
东莞市首家社工机构登记注册成立。
●2009年5月
东莞市社工建设“1+7”系列政策文件公布,其后又陆续公布了其他配套政策文件。
●2009年11月
东莞首批社工正式上岗。
●2011年10年
坤叔助学团队“转正”,被认为是广东社会组织发展中的标志性事件。
●2011年12月
东莞市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挂牌成立。
●2012年5月起
《东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意见》“1+7”系列政策文件陆续公布。
●2012年12月
《东莞市社会组织登记注册行政审批改革方案》公布。
●2013年3月
《2013年东莞市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目录(第一批)》公布。
●2013年6月
《东莞市政府向社会转移职能暂行规定》公布。
●2013年8月
《东莞市市本级具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资质的社会组织目录(第一批)》公布。
新闻来源: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3-12/31/content_7260874.htm 《社会组织走上台前 激发民间澎湃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