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来临,正在念大学的谢文娜没去实习,也没回家,而是独自来到了位于麻涌镇的泗安岛麻风病康复中心当志愿者。
谢文娜并不是第一个来到岛上的志愿者,在这之前,社会上已有不计其数的组织和志愿者关注到麻风病康复者这一群体,并络绎不绝来到岛上,给予老人关怀,而这一切的发生,已在泗安岛上5年、组织青年短期驻村服务的“莞香青年农舍”项目(下称“农舍项目”)功不可没。“我们希望到来的志愿者能够与老人形成一个相对中长期的关系,构建一个相对稳定的‘微社区’。”农舍项目主管莫文春说。
文/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其琪
组织青年短期驻村服务
作为东莞第一届公益创投入选的项目之一,2012年,“农舍项目”由东莞市大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泗安岛上实施开展。“农舍项目”主要通过在泗安康复村里开辟农田和设立营舍,联同各青少年组织,组织青少年短期驻村服务,对康复村老人提供居家及护理服务,并与老人共同生活劳作。以此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参与社会服务、接触农耕工作的平台,也为康复村老人提供一个消除歧视,展现勇于克服人生坎坷的历史窗口。
2013年,农舍项目在为青少年们提供“第二种生活”的体验平台上,新增“以工换食宿”的概念,让青少年以一定时数的农务活换取在农舍的免费食宿,使来自各地的“舍友”能在岛上共同劳作和生活。
谢文娜也正是通过“农舍项目”,成为了康复村的固定志愿者。
谢文娜是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大一学生,刚入学的时候,她就已经关注到了泗安岛,“入学的时候参加了学校的社团,社团到这里开展活动,我也跟着来了。”谢文娜说,一开始对康复中心还是抱着好奇的态度,来到之后发现和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村里的老人家对我们很好,他们每个人都有着传奇的故事,我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往常,谢文娜会在周六、日过来为老人提供志愿服务,如今正值暑假,她参加了农舍所开展的“工作营”活动,来到泗安岛帮助康复长者打扫做饭,时间为期10天。
改变:打消志愿者与老人之间的恐惧感
7月11日上午,谢文娜帮助康复老人收拾完屋子、打理了狗舍,最后到林新来老人房间,与老人一同煮饭、吃饭。“这一切就好像回到了家里。”谢文娜说,岛上的老人对她来说,就好像自己的爷爷奶奶。
谢文娜与老人们相处自然而熟稔。然而在从前,并非如此。泗安岛这座孤岛,曾经也被人称作“麻风岛”,岛上住着一群上个世纪不幸患上麻风病的老人,最高峰时岛上有400多人,如今只剩下71名康复长者,他们大多过着独居生活。曾经,患上麻风病引来人人侧目,更别提有人上岛来了,对于岛上的人来说,这里更像一个与世隔绝的社会。
“以前,村里的老人和志愿者会有距离感。”农舍项目主管莫文春说,在康复村生活的老人大多数都已经和社会隔绝数十年之久,他们本能会对外界排斥,有的甚至会担心自己还有传染性,而有的志愿者在刚接触老人的时候,也会有害怕情绪,不知道该如何交流,“我们通过鼓励他们相互之间拥抱、握手,一起煮饭,以打消相互之间的恐惧感。”
莫文春说,在项目最初运营的时候,只有固定的几个老人家愿意接纳志愿者到他们家煮饭,但现在大多数老人家都已经能接受。
希望:构建关系稳定的“微社区”
“新洲路”“吉祥路”“泗安东路”……去年,康复中心里的众多路口交叉处竖起了蓝底白字的路牌。“农舍项目”的小组成员和志愿者每天都要经过这些路牌,到各个老人家进行家访,就好像医生巡房一样。
“时间长了,对老人们的作息习惯都熟悉之后,只要骑着自行车绕行一圈,基本就能知道哪儿出问题,哪个老人有什么需要。”莫文春说,如今的泗安岛就像一个微社区,志愿者们会去到老人们的房间帮忙做饭,彼此之间关系稳定,“将这里构建成一个关系稳定的‘微社区‘,这也是我们的希望。”
莫文春说,“农舍项目”倡导志愿者经常来村里,又或是短期居住在村里,以能够让志愿者和老人们形成一种中长期关系。
据悉,“农舍项目”在康复村设有2亩田地,并特意出资聘请2名康复老人进行打理。“我们也希望通过项目,让老人们能够重新认识到个人的价值。”
公益进行时:
龙眼树认购完毕
记者了解到,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生活,“农舍项目”都在努力为麻风病康复者这个群体带去社会的关爱。当下正是龙眼成熟的季节。“农舍项目”与广东省泗安医院联合举办“第三届龙眼慈善义卖活动”,挑选出30棵龙眼树进行公益义卖。
每棵龙眼树的义卖款项,扣除成本,将全部用于“第三届泗安麻风康复文化艺术节”和出版《人在泗安》,主要用于参与文化艺术节的康复长者餐饮和交通费用,艺术节相关其他费用以及书籍出版费用。
省泗安医院和莞香青年农舍也将于7月22日邀请认捐群体参加龙眼义卖开幕式,并进行现场采摘。
据了解,目前30棵龙眼树已经全部认捐完毕,其中一名市民捐助善款后表示不需前往采摘,该树将继续接受认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