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新闻中心

更多>>推荐文章

【大众社工

1月5日,一批满载着东莞市民和爱心企业关

【大众新闻

昨晚开始,东莞迎来新一轮冷空气, 市社会救

【大众新闻】《东莞日报》针对流浪乞讨,如何“理性”救助?

[作者:|来源:大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时间:2014-11-19] [ ]

 据《东莞时报》报道,东莞市救助站首次引入社工服务进行“街面救助”的项目,在日前举行的流浪乞讨外展救助项目户外宣传活动中,工作人员呼吁民众对流浪乞讨者理性救助。

流浪乞讨现象在城市司空见惯,尤其是一些近于强讨强要的行为,困扰着普通市民,更让城市管理者左右为难,而一些媒体对职业乞讨者“不菲收入”、“奢华生活”的渲染报道,更是让公众对现实中的流浪乞讨者保持了更多警惕。以此为背景,就不难理解,为何救助部门和社工要提出“理性救助”了。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样才算“理性”救助?其中一种声音就是,要求流浪乞讨者都要进救助站,同时设置“禁讨区”,或出台“禁乞令”。一些地方甚至直接发公开信,呼吁市民勿向乞讨者施舍。这些观点和做法无疑是变相的强制性收容遣送,与现行“主动求助、无偿救助”的原则相悖。而且,这种做法涉嫌权力滥用,毕竟,流浪乞讨本质上也是一种个体权利。

所有“一刀切”的办法,都不可能是“理性”的,“理性”救助还是要回归流浪乞讨人员的甄别这个初始问题上来。流浪乞讨群体成员复杂、流动性大,大致可以分为:有违法犯罪人员操纵的乞讨者、职业乞讨者、一般流浪乞讨者。其中,对于有违法犯罪嫌疑的,公安部门就要介入调查,打击背后“黑手”。厘清这部分流浪乞讨者的基础上,对于其他的流浪乞讨者,普通市民应该秉持宽容心态,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实在无关是否“理性”。其中的职业乞讨者,只要没有违反法律,即使有好吃懒做之徒,也应该中性看待,因为至少他们放弃自尊也是为乞讨付出的代价。

所以,“理性”救助更多的是指,建立合理分类分型基础上,对流浪乞讨者全方位救助。所谓一般乞讨者与职业乞讨者的分类太简单,于实际救助并无参考价值,而是应该按年龄、性别、流浪乞讨原因进行分类分型,包括陷入困顿者、生活失意者、未成年人、精神疾病者,等等。比如,对于有劳动能力的生活失意者,应该让社工介入进行心理危机辅导,帮助他们打开心结,重新工作生活;再比如,对于女性精神病流浪者,需要及时救助防止被性侵,相关部门帮助联系监护人,联系不到的,接进精神康复机构等进行安置。

 

新闻来源:epaper.timedg.com/index.php  《针对流浪乞讨,如何“理性”救助?》

上一篇:【大众新闻】《南方都市报》送温暖更解心结 7名流浪汉回家了
下一篇:【大众新闻】《羊城晚报》89岁义工教人做手指操

更多>>相关文章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评论 共有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发表评论

快速注册通道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个字,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