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新闻中心

更多>>推荐文章

【大众社工

1月5日,一批满载着东莞市民和爱心企业关

【大众新闻

昨晚开始,东莞迎来新一轮冷空气, 市社会救

【大众社工】《东莞阳光网》陈锦坤:十年求索,从“001”号社工到副总干事

[作者:东莞大众社工|来源:大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时间:2018-11-15] [ ]

  

  文/王瑸玢 东莞市大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2009年11月12日是东莞市首批172名社工正式宣誓上岗的大日子。人群里,一位年轻人的神情显得格外坚定。从2006年起,他便开始主动拜访东莞社会组织,热切地盼望着家乡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并在上岗前半年就加入东莞市成立的首家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东莞市大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001”号社工的身份协助上岗前的筹备工作。

  这位年轻人正是东莞市大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副总干事陈锦坤。从实习生到一线社工,再到机构管理者,9年里,他亲身见证了东莞社工服务和机构的飞跃,也在角色的变化中对专业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选择社工,无怨无悔

  2005年,陈锦坤进入华南农业大学社会工作系就读。最初,他对社会工作并不了解,甚至曾经想过转专业,但大一的一堂《社会工作概论》让他转变了想法。“当时老师问我们谁以后想做社工,班上只有一位同学举手,老师当时感慨万千,最后竟然哭了”,陈锦坤说,老师的反应让他感到震撼,也开始好奇为何老师会对这个专业如此执着。这堂课之后,他对专业课更加用心,也在学习中逐渐坚定了毕业后从事社工的想法。

  毕业前,陈锦坤从不同渠道了解到东莞市开始推动社会工作发展,“投入到家乡的社工建设中”成了他最迫切的愿望。在系主任的推荐下,陈锦坤向大众社工投出了简历,并在2009年的五四青年节这天以实习生的身份来到机构,正式成为了大众社工的一员。作为工号“001”的社工,陈锦坤始终对机构事务有着沉甸甸的责任感。从2009年5月到11月,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机构宣讲、招聘、搬迁、揭牌、举办岗前活动营、安置待岗社工等一系列的工作中。作为东莞本地人的他,理所当然地承担了许多协调与筹备工作,也一直与待岗的同事们在一栋小楼里“蜗居”,度过了上岗前最为忙碌和艰难的时光。

  角色转变,坚定前行

  上岗仪式后,陈锦坤作为东莞市首批社工被派驻到东莞市社会福利中心岗位,为寄养家庭的孤残儿童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在繁忙的一线服务之余,他默默地帮机构完成了许多行政工作。“那时候没想那么多,就是觉得机构人手不够,宣传、人资、行政都需要帮手,我觉得自己能多做一点就多做一点”,陈锦坤回忆起机构第一支宣传片的制作,正是他与同事一起从零开始学着剪辑视频,加班到深夜赶制出来,虽然粗糙,却是机构成立之初宝贵的宣传资料。

  怀揣着这份责任感,他的角色在两年后又一次发生了变化。随着服务拓展,机构急需既熟悉行政管理又了解社工专业的人才。陈锦坤决定服从调动,重回机构行政岗位。彼时,新的社会工作岗位不断出现,特色项目购买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服务模式开始试点,服务究竟应该怎么做,成了摆在陈锦坤和团队面前的课题。

  “因为没有直接的参考,所以只能跟同事一起慢慢摸索”,陈锦坤说,那时候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很多制度和方案都是几易其稿,甚至要全部推倒重来。在他的努力下,机构重新梳理了前线服务管理系统,社区中心数量不断增加,特色项目也在国家级大赛中多次获得荣誉。此外,陈锦坤也主导建立了员工互助组织“成长基金会”和“土司坊”,创建了行政培训、员工自主交流培训和资助外出培训三结合的培训体系。2012年,机构与湖北省团校建立联系,赴武汉进行为期5天的实务分享培训,迈出了输出东莞社工实务经验的重要一步。

2014年9月4日陈锦坤代表机构与省社工师联合会签约成为广东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重点实训基地

  肩负重任,予力创新

  2014年1月,陈锦坤正式被任命为大众社工副总干事,协助总干事统筹机构各项事务。别人眼中的“升官”在陈锦坤看来却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几年里,他在服务、研究和品牌等方面下功夫,使机构在保持高质量的服务的同时不断创新迭代,快速成长。

  在服务方面,机构策划申报的“外孙计划”、“街角曙光”、“逆境而上——青少年抗逆力培养项目”等项目先后获得资助并顺利实施,大众社工也被评为国家民政部首批全国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建设示范单位。自2014年起,机构坚持每年举办大众社工公益微项目大赛,为社工提供提升项目运营能力和众筹的平台,开启社工机构自主运营服务项目的“造血”之路。在研究方面,机构总结岗位经验,编撰、研发出了多套服务手册及研究报告,大众的社工们在国家级刊物发表文章约60篇,市级以上报刊发表约500篇。在品牌建设方面,截至2018年10月,大众社工服务获得各大媒体的关注报道逾1300篇,众多特色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陈锦坤坦言,自己的成长得益于东莞社工行业的发展,也有赖于机构理事会和总干事“社工管理社工”的理念与全方位的支持。在他看来,东莞社工的模式吸收了广东与深圳两地的优点,各职能部门参与程度更深,岗位类型也更为丰富,行业发展充满潜力。面对下一个十年,他已经做好准备。

上一篇:【大众社工】《东莞阳光网》愿每位长者都有爱同行 “外孙计划”——敬老不再止于朝夕
下一篇:【大众社工】《东莞阳光网》刘英:十年坚守一线,为老人带来关爱与陪伴

更多>>相关文章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评论 共有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发表评论

快速注册通道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个字,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