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羊网 记者 谢 颖 通讯员 莫芷珊
图/金羊网 记者 王俊伟
近日,广东省教育厅等13部门联合出台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文件中,对校园欺凌的分类、预防、治理等问题作出了明文规定。加强校园治理的新举措,给不少家长发了定心丸。
记者调查发现,早在几年前东莞已有专业社工机构关注到了校园欺凌,并在一些民办、公办小学和初高中开展过相关的宣传、预防与个案辅导工作。此次《办法》将于12月1日正式实施,无疑使治理校园欺凌有了更为精确的准绳。
小女孩屡受同班学生排斥取笑
女孩小苗(化名)转学来到东莞读小学,早前她一直跟着爷爷奶奶住在老家,突如其来的转学给小苗带来了许多困扰。
她讲话的口音、与本地学生不同的生活习惯,都能成为同学间的笑料。一开始,班上只有一两个调皮的男生喜欢拉她的凳子,扯她的辫子,给她取难听的外号捉弄她。到后来,甚至全班同学都开始排斥小苗,不跟她玩。而小苗呢,她本身性格比较刚烈,同学间的无理取闹,让她变得暴躁、易怒,有时也会对同学大打出手,甚至扰乱课堂纪律。
刚刚转学而来的女孩小苗,一下子成了问题学生。后通过社工介入心理疏导,并通过小组学习建立朋友等方式,目前小苗已经在班上交到朋友。
这是东莞正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岗位社工在从事平安校园服务时,遇到的一个真实个案,同时也是一个典型案例。
言语性校园欺凌占比近80%
据项目社工告诉记者,他们曾在服务的多家学校内开展过关于校园欺凌的调研,结果显示群殴、打架类的校园欺凌并不是很多见,但给他人起侮辱性的绰号、推撞绊倒、拉扯头发、排斥同学就时有发生。调研数据显示,有近80%的学生意识不到是一种欺凌行为。言语上的侮辱更让孩子们感觉到困扰。
社工进一步解释,由于小学生年纪小,一些孩子课间推推扯扯,即便有时被欺负哭了,但通常也是不了了之,不像被打伤有明显的伤痕,家长也无从得知。
但这位资深学校社工表示,言语攻击带来的精神伤害比暴力行为带来的身体伤害更甚。欺凌者使用谩骂、诋毁、蔑视或嘲笑等侮辱歧视性语言,给他人起绰号、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贬低或者侮辱他人人格的话语,或是在校园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孤立或排斥他人等行为,极容易给心智尚不成熟的青少年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部分心理承受能力低的受害者甚至无法走出谩骂与诋毁造成的压力,最终酿成危及生命的惨剧。
社工进校宣传 反校园欺凌
记者获悉,东莞早有专业社工进驻学校、社区进行反校园欺凌宣传。
如大众社工开展的 哆啦A梦的清“零”百宝箱——反校园欺凌计划,社工化身“哆啦A梦”,智用百宝箱,通过开展宣传活动、签名活动、法制教育讲座、模拟法庭、情景剧演出与播放、自我保护小组、项目成效汇展等服务,来提高学生对校园欺凌或施暴危害性的意识,提高学生应对校园欺凌行为的能力。
社工黎敬姗坦言:“很多学生觉得只有发生肢体冲突或者抢夺他人财物才算是欺凌,通过情景剧或模拟法庭这样的宣传形式,同学们可以切身体会到欺凌给别人带来的伤害,受害者也可以更加鼓起勇气寻求帮助。”
从245份意见调查表收集情况来看,96.8%的服务对象认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86.9%的服务对象学会面对欺凌行为时的应对技巧;90.4%的服务对象学会被欺凌后的求助方法。
同时,在沙田镇,正阳社工梁惠珊介绍,通过情景剧影响孩子们,不要当校园欺凌的旁观者,在保护自己的情况下勇于介入,共同抵制校园欺凌。
但在具体个案的服务中,有社工也坦言,此前社工开展活动对接的是学校的德育主任,对于处置也没有明确规定,很少处分,多以教育为主,对校园欺凌的实施者起不到震慑作用,无法让其产生敬畏之心。新的《办法》出台后,处罚措施有了明确规定,同时,她更期待学校学生欺凌综治委发挥作用。她表示:“综治委的成员里有学校负责人、法制、德育、家长代表和校外专家,这样一来,不仅能提高解决问题的专业性,还有利于家校社三方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相关链接
遭遇校园欺凌怎么做?
大众社工王瑸玢介绍,面对言语欺凌,孩子首先不要因为别人的话语而看轻自己,不要产生自我怀疑;其次,在同学起外号等让自己感觉不舒服的时候,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让对方停止欺凌行为;假如对方继续进行言语攻击,孩子不要觉得“忍忍就过去了”,应该及时向老师、家长、社工、心理咨询师等说明情况,寻求支持和帮助。
给家长们的建议
家长和学校都应该树立防范意识,及早发现校园欺凌行为,及时介入处理,对此,心理咨询师与社工也为家长们提出了几点建议:
1、观察孩子身体上是否有明显的伤痕和被打过的痕迹。
2、注意孩子行为是否有异常,是否有沉默寡言、经常丢失东西、不想去学校、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的情况。
3、注意孩子饮食作息是否规律,比如如厕习惯、睡眠情况等有无改变。
4、观察孩子的情绪状况,是否时常处于低落、焦虑和恐慌的状态。
专家提醒,在发现孩子出现异常后,家长不要情绪激动,应以理解与接纳的态度鼓励孩子说出事实。青少年阶段的孩子对朋辈关系格外看重,如果家长反应过激,可能会让孩子担心影响同学关系,或遭到进一步报复,反而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