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新闻中心

更多>>推荐文章

【大众社工

1月5日,一批满载着东莞市民和爱心企业关

【大众新闻

昨晚开始,东莞迎来新一轮冷空气, 市社会救

【大众社工】《东莞阳光网》这是一个温暖的报告会!东莞10位“最美民政人”讲述自己感人的故事

[作者:东莞大众社工|来源:大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时间:2018-12-08] [ ]

 

东莞市“最美民政人”先进事迹报告会在行政中心举行

  东莞阳光网讯 12月7日上午,东莞市民政局在行政办事中心举行了“最美民政人”先进事迹报告会。石龙镇敬老院院长王珊珊、市军休所所长邹峰、市社会福利中心副主任胡淑娟等10位东莞“最美民政人”一同亮相,讲述各自的感人事迹。各园区、镇街社会事务局局长、敬老院院长,市民政局机关全体人员、直属各单位中层以上领导,东莞市有关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负责人,媒体代表共25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据悉,为发挥榜样领导和精神激励作用,根据省民政厅《2018年全省民政系统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以及《2018年全市民政系统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的安排,东莞市民政局开展了“最美民政人”评选活动,经过推荐、初审、考察、公示等环节,选出了王珊珊、邓淑娴、刘群好、李小花、邹峰、张秀菲、陈庆汉、陈树芬、胡淑娟、熊军民等10人为2018年度“最美民政人”。

   报告会上,10位“最美民政人”各自讲述了自己感人至深的事迹。他们均来自全市各条民政战线,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胸怀崇高的大爱精神,用心、用爱成就了不平凡,体现了“民政人”的价值追求,传递着强大的社会正能量,展现了新时代民政人的高尚情操和崭新形象。

图片加载完成,用时:0.043秒

10人被评为2018年度“最美民政人”

  其中,来自石龙敬老院的王珊珊怀着对养老事业的赤诚之心,积极打造集养老、康复、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养老服务机构,让住养老人有了家的归属;来自东城敬老院的邓淑娴是一位视长者为亲人,用“五心”辉映夕阳红的“最美民政人”;石碣镇社会事务局刘群好则让社会组织服务覆盖万户千家,让专业社工走进弱势人群,让公益服务惠及民生,促进了基层的和谐共享;塘厦镇林村社区居委会李小花积极为社区群众排忧解难,联接起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传递着人间的温情和感动;市军休所所长邹峰在军休老干部需要时,他总是第一时间出现,被军休干部视为“好儿子”;常平镇社会事务局福利保障股股长张秀菲13年默默在婚姻登记岗位奉献,在平凡中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南城街道篁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负责人陈庆汉用3年时间,积极破解老龄工作难题,把社区居家养老打造成我市首个全省示范点,成为“社区养老服务的先行者”;市殡仪馆业务三股副股长陈树芬18年来一直默默无闻地工作在殡葬第一线,用真情呵护生命的最后尊严,让逝者安息,让生者慰藉;市社会福利中心副主任胡淑娟坚持为孤残儿童提供兜底教育,维护他们的平等受教育权,用爱托起了孤残儿童的明天;市大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熊军民,年过半百在为救助对象服务的工作中践行着社会工作价值观,让一个个走失的人员找到了回家的路。

  东莞市民政局局长张春扬表示,他们是民政工作不同领域的优秀代表,他们用自己的大爱和坚守诠释了“孺子牛”精神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他要求民政系统要把学习“最美民政人”的先进事迹与履行民政工作职能和岗位职责结合起来,努力成为思想境界符合新时代要求、作风形象达到群众新期待、工作能力适应事业新发展的民政工作者。

  “最美民政人”王珊珊——“赤诚之心为老人”

  大爱无疆,大孝无私。石龙敬老院院长王珊珊怀着对养老事业的赤诚之心,积极打造集养老、康复、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养老服务机构,让住养老人有了家的归属;她勇于担当、善于创新,用辛勤的付出、无私的奉献将敬老、爱老、为老的理念践行到底。

  2014年1月起,王珊珊担任东莞市石龙镇敬老院院长一职,当时,她还是个“外行人”没有服务老人的相关工作经验。用爱心、真心、耐心、细心,用专业的价值理念和方法技巧,她积极提升敬老院服务规范化、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敬老院先后被广东省民政厅、东莞市民政局评为“省一级敬老院”、“东莞市模范敬老院”。目前,全院共有老人床位数107张,入住率达100%,入住老人平均年龄86岁,其中百岁老人2人。

  她始终坚持“早七晚七”:每天7点多上班向老人“请早安”,直到晚上7点多下班,即使外出学习和节假日也时时挂念院内的老人。以真心换真心,她的付出也得到了老人们真心的回应。去年冬天,98岁的黄钻兴婆婆原本由家属陪伴到香港游玩10天,没想到两天就回来了,只是因为婆婆习惯每天看到她并为自己穿衣梳头。真心换真情,现在,王珊珊与老人们变得谁也离不开谁了,成了老人的好女儿。

  邓淑娴——“‘五心’辉映夕阳红”

  2012年,邓淑娴通过竞岗考试,担任东城敬老院副院长,成为了一名民政工作者。去年,她接手敬老院的全面工作。在敬老院工作的这6年中,她都一直告诫自己要遵守一个工作宗旨,就是要“善待长者、爱岗敬业、管好员工”。

  刚到敬老院时,邓淑娴是敬老院院里最年轻的,也没有养老服务的经验。老人对她能否更好为他们服务,部分同事对她能否胜任这份工作持怀疑的态度。为了做好这工作,她就天天跑老人的房间,与他们拉拉家常,观察他们生活的点滴,为了更好走进他们的心里,邓淑娴利用周六日休息时间到中大培训机构自修心理学,提升与老人沟通的技巧。通过实际行动,邓淑娴消除了老人和同事的疑虑。这几年,敬老院通过了省企业良好行为“AAAA”级认定,荣获了“市文明标兵”和“省巾帼文明岗”等称号,去年评估取得总分第一的好成绩,这些都是对院内工作的充分肯定。

  曾经有人问邓淑娴:“为什么本科学历,又入了编却选择这份平凡而让人轻视的工作?”邓淑娴说,虽然敬老工作者没有显耀的地位和显赫的权力,但能为一批又一批老人服务,“让他们安度晚年,他们也会待我们如亲人一样,给我们祝福和微笑,其实我们收获的更多。”

  刘群好——“民政工作的坚定探索者”

  刘群好是石碣镇社会事务局的一名民政干部。在镇府工作了近30个年头,我干过妇联、计生、环保等工作。自2014年接手民政工作以来,她已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4年多。四年来,她时刻把群众的事挂在心上,努力帮助群众排忧解难,用自己的真心和爱心去帮助群众解决疾苦,认真履行着一个民政干部的职责,深得群众的称赞。

  石碣镇有14个村委会,1个社区,76个村民小组,21万多常住人口。由于服务对象多,服务内容广,服务事项杂,要求刘群好在工作上必须做个上心人。经过四年来的入户走访,她基本做到了对本镇的低保特困户介绍家庭成员情况不漏一人,介绍贫困原因如数家珍。对各村申报低保的材料,我都仔细审查,如有对象的姓名感到生疏,就亲自上门调查。

  做个热心的民政人是她的座右铭。关爱困难群体既是每个民政人的本分,又是民政人的情怀,更是民政人热心的体现。每当村委会报上来的材料,发现有困难的,刘群好会及时向上级汇报,为困难群众及时解决困难。四甲榴洲村村民刘柱标是一名智力障碍残疾人,母亲年事已高,一个外甥女也是智力障碍的残疾人,一家人生活非常困难。近期他又患上了胆结石、重度肾积水等疾病,治疗费用让这个贫困的家庭无法负担。得知此事后,刘群好主动及时与村委会沟通,为他家及时办理了低保手续和医疗救助手续。

  李小花——“联系政府与群众的纽带”

  “用心帮人,帮人帮心”是塘厦镇林村社区居委会李小花朴素的工作理念,虽是一朵朴实无华的民政小花,但她以“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情怀和真心,积极为社区群众排忧解难,联接起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传递着人间的温情和感动。

  “现在,叫我小花最多的不是妈妈,而是左邻右舍的大叔大妈,今天的我就是走街串门去问寒问暖的小花”,李小花说,2011年,她刚成为一名社区民政干部就遭遇了苦:社区里有一个孤老姐弟家庭,弟弟李寿爱因患小儿麻痹症致残,姐姐李自映为照顾弟弟而终身未嫁,老姐老弟的年龄加起来150多岁。初进姐弟俩家门的时候,一股难闻的酸臭味冲鼻而来,满眼是垃圾,老弟就着一块凉席席地而睡,老姐在两张沙发之间搭上一块残旧木板而依,一个家居然连一张床都没有。了解情况后,她“润雨细无声”地去做工作,保持经常性探访,让社区办事员和社工上门与其聊天,一年后,姐姐同意接受为她购置的新床。

  把新床搬进姐姐房间的那天,李小花比自己买了一件新衣还高兴,在她与小伙伴们的努力下,终于让一个绝望的人改变了生活的态度。现在,姐弟俩能接受社区安排的医生上门义诊,也开始愿意与人沟通了。这时候,她心有所悟:能感知群众苦难,才有做好民政工作的动力!

  邹峰——“军休干部的‘好儿子’”

  邹峰是来自东莞市军休所的一名服务管理人员。2002年,他怀着对军休干部深深的敬慕之情,来到了军休所。面对这些为国家革命和社会建设做出卓越贡献的军队离退休老干部,就默默立下誓言:只要自己在军休所一天,就要为他们的晚年幸福生活就而耕耘一天,用自己的行动为他们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努力使民政人“孺子牛”的形象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在服务对象中,很多军休干部独居,子女不在身边,他们非常需要陪伴。军休干部钟老经常生病,长期住在医院,儿子又不在身边,每次住院出院都是邹峰带领工作人员为其办理手续,像照顾自己的家人一样给他喂药、进食,替他更换衣服等,一直护理了近半年。不了解情况的人常常把他们当成父子俩,甚至钟老病危时,医院也把邹峰当成老人的家属,首先联系了他。

  在服务军休干部的过程中,邹峰逐渐成了老人们口中熟悉的小辈,如今一有困难就会第一时间想到他,因为他们知道,邹峰总能“说曹操,曹操就到”。每每这时,看到军休人员开心的笑脸,邹峰就觉得这是对他工作的最大的肯定。

  不知不觉,今年已经是邹峰服务军休干部的第16个年头了,在这16年里,从陌生到熟悉,从敬慕到亲近,邹峰在长时间的相处中真正认识了军休干部,他也从内心深处获得了成长。

  张秀菲——“在平凡中追求不凡”

  作为常平镇社会事务局一名普通民政干部,张秀菲既是婚姻登记员、又是核查员、还是财务员,虽身兼数职,工作辛苦,但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那颗初心、那份激情始终不变;对于群众的诉求,她认真倾听,耐心解答,尽力解决;13年默默的奉献,在平凡中成就了不平凡的人生。

  2013年,中央计划在春节前为城乡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为做好中央和省补贴发放工作,市民政局要求各镇街在中央、省补贴资金还没到位之前,先行安排资金发放,务必于春节前发放完毕。这时离春节只有3天,常平镇需向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和临时价格补贴32万元。收到通知后,张秀菲没有抱怨,加班加点整理困难群众名单,每一项程序都严格按照要求做好,直到除夕前一天才将补助金发放到位,确保困难群众在春节前能收到补助金,购买春节物资,让困难群众深刻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和春节祝福。

  “在老百姓眼里,每一个窗口的形象代表着部门形象、政府的形象。对来访群众,作为工作人员,一次性告知,热情服务,不让群众多跑。”这是张秀菲常挂嘴边的话,也是这样做的。有时一天需把结婚或者离婚的事宜解释十几二十遍,但她从来不会觉得厌烦。群众的赞许,是她不断努力工作的最大动力。

 

  陈庆汉——“社区养老服务的先行者”

  陈庆汉是南城篁村社区一名地地道道的基层工作者,他用3年时间,积极破解老龄工作难题,把社区居家养老打造成东莞首个全省示范点,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落地开花,成为社区养老服务当之无愧的先行者。

  2007年,那时陈庆汉还是一名意气风发的小伙子,精力旺盛,志存高远。有一天,社区书记找到了我,交给了一份工作,并且语气深长地告诉我:“阿汉,这是一份需要长期坚守的工作,希望你把它做好。”

  10多年前,篁村社区老龄化现象还不算严重,占人口11%(目前是21%),居家养老更是闻所未闻的新名词。社区有400多户老人,学工民建专业出身的陈庆汉拿着一叠叠宣传资料走家串户,逐一去拜访他们,劝说他们享受居家养老,吃了一次又一次的闭门羹。有一次,一位老人家还气急败坏地指着他大骂:“阿汉,我从小看着你长大,没想到你现在来骗我的棺材本啊!”许多老人家把他当成了传销、诈骗一样的坏蛋,陈庆汉心里别说有多委屈了。

  “如果连我自己都不看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义和推广价值,又怎么可能说服思想守旧的老人呢?”,陈庆汉开始真真切切地研究有关居家养老的理论、案例、方案等书籍,查阅资料、亲自走访,他开始对这项工作越着迷,通过了解老人的真实想法和需求,记录老人的生活状态,建立老人档案,终于赢得了老人们的信任。大骂过陈庆汉的那位老人家第一个来社区向他递交《居家养老服务申请表》,还鼓励他说:“阿汉,好好干!”那一刻陈庆汉热泪盈眶,从此以后,他更是投入了全副精力到居家养老的事业中来。

  陈树芬——“生命尽头的守望人”

  生命无常,人间有情。18年来,陈树芬一直默默无闻地工作在殡葬第一线,用真情呵护生命的最后尊严,让逝者安息,让生者慰藉;面对不解,他毫不退缩;面对困难,他迎难而上,兢兢业业、执着平凡地实现着“生命尽头守望人”的价值。

  在进入殡仪馆工作之前,陈树芬是一名建筑业技术工人。2000年6月进入东莞市殡仪馆工作后,他想着这份工作应该会比较简单,只要适时地与家属说上几句慰藉的话,将逝者遗体接运回殡仪馆火化就算工作完成。职业角色的转换,每天需要面对一具具冰冷甚至残缺的遗体,陈树芬的内心存有的都是恐惧、彷徨和纠结,同事们细心引导他正确看待世俗的眼光,慢慢地让他从苦恼、疑惑、徘徊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当他振作精神,全身心投入工作后,更加领悟到这份工作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殡葬工人对生与死的独特理解和专业技巧,及时介入给予家属情感支持和情绪疏导,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丧属悲痛,抚慰哀愁。”

  陈树芬从事殡葬工作第一个岗位是遗体接运工,无论白天黑夜、日晒雨淋,只要有接运任务,都会第一时间赶赴收殓现场,确认好资料证明后接运回殡仪馆。记得在2007年一次出车任务中,开车途径汽车总站,恰逢一位骑车的大叔正遭遇打劫,当时我也没多想,立即停下车和同事一起追赶劫匪,最后将劫匪移交给了当地派出所,使失主的钱物失而复得并得到失主的高度赞扬。陈树芬觉得,无论什么职业,只要有一颗坦诚、正义的心,所有的付出都会得到回报,这种回报高于任何物质,而是对自身的认可。

  胡淑娟——“用爱托起孤残儿童的明天”

  她坚持为孤残儿童提供兜底教育,维护他们的平等受教育权;她积极探索孤残儿童回归社会的新路子,让他们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她主动寻求破解特殊教育难题的办法措施,带头开展阳光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她就是市社会福利中心副主任胡淑娟,用爱托起了孤残儿童的明天。

  1998年,因工作需要,在幼儿园工作了7年的胡淑娟调到了东莞市儿童福利院任教。当时,福利院刚成立,基础条件比较薄弱,适龄入学儿童较多,且90%都是残疾儿童,当时只有她一个教师,很多工作难以开展。但当胡淑娟看到那些无依无靠的孤残儿童时,强烈的责任感让她倍感肩上的担子沉、使命重。因此,面对困境,她没有退缩,一上任,便进入工作角色,深入了解孤残儿童情况,运用特殊教育方法设计适合残疾儿童的教学课程,实现幼儿每学年发展水平测评达标率达100%。

  2010年,胡淑娟担任了福利中心副主任,开始积极探究适合社会福利机构孤弃儿童回归社会的新路子。一次,一对外国夫妇来到中心领养了1名大龄残疾儿童,他们抱着极大的善意接纳了这名残疾儿童成为新的家庭成员,可孩子害怕白皮肤蓝眼睛的陌生夫妇,舍不得离开从小养育她的中心大家庭。胡淑娟从思想、生活和教育各方面的优势视角给孩子作了认真分析,谆谆善诱,最终说服了孩子成功融入外国家庭。现在,孩子已长大了,经常给胡淑娟发信息、写邮件表达感谢之情,感谢给了她一次重获家庭温暖的机会。

  在胡淑娟与福利中心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福利中心有500多名残疾儿童被外国家庭收养,从此改变命运,回归了正常、美好的家庭生活,福利中心多次获得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广东省收养登记中心的嘉奖。

  熊军民——“专啃‘硬骨头’的社工硬汉”

  年过半百的社工熊军民被受助人员亲切地称为“熊师傅”,曾做高管的他,在为救助对象服务的工作中践行着社会工作价值观,实现着人生的价值。当受助者情绪不稳定时,他是镇静剂;当受助者需要倾诉时,他是知心好友,他似一盏小灯,让一个个走失的人员找到了回家的路。

  熊军民今年50岁,是东莞市最老的一线社工。佛山发生了小悦悦事件,让他走上了社工之路,“经济发展了,灵魂不见了,这是我们想要的社会发展模式吗?这个年纪,应该为社会做点什么。” 2013年3月底,熊军民转入大众社会机构,派驻到东莞市救助站,面对的是“除了一条命,什么都没有”的群体,加深了他为流浪群体服务、为党和政府分忧的决心,把个人志向,融入到东莞发展的大势之中。

  “三无”群体寻亲服务是全国救助系统公认的“硬骨头”,十寻九空,非常之难。2016年11月4日,警方送来一个88岁的大爷,自称“曹军”,湖北人,经查询,老人信息为假。我发现老人神智正常,写一手漂亮字,属于故意隐瞒。我经过一个多月的心理引导,老人终于对说出了真情。最终,老人的四个子女来到救助站,跪在老人的面前,一家人抱着嚎啕大哭。原来,老人是抗美援朝的老军官,因家庭矛盾赌气离家出走,家人寻找了34年未果,终于在东莞救助站找到了,全家对东莞市救助站感激不尽。创造了成功救助流浪时间最久的记录。

  目前,熊军民保持着东莞救助站查询无名氏最多的记录,先后帮助不低于260多名无身份人员回归家庭,让服务对象和他们的家庭感受到了来自东莞市政府和社会的关爱,减轻了救助站长期照顾滞留人员的压力,节省了财政支出。

 
上一篇:【大众社工】《南方都市报》他用真情呵护生命最后的尊严
下一篇:【大众社工】《东莞日报》平凡的岗位 不平凡的坚守

更多>>相关文章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评论 共有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发表评论

快速注册通道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个字,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