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东莞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启动社会工作试点。东莞社工的故事由此开始,十年芳华路,我市实现了社会服务领域专业社工100%全覆盖,1600余名专业社工为群众提供了超百万人次专业服务,数不清的佳话在东莞这座友善之城广为流传。即日起,本报“社工专栏”推出“耕耘社工”风采展示系列报道,邀您一起走近社工这个群体。
■陈锦坤
陈锦坤:十年求索,从“001”号社工到副总干事
陈锦坤清晰地记得,2009年11月12日,是东莞市首批172名社工正式宣誓上岗的日子。9年里,他从一线社工成长为东莞市大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副总干事,亲身见证了东莞社工服务和机构的飞跃,也在角色的变化中对专业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2009年的五四青年节,陈锦坤以实习生的身份正式成为大众社工的一员。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服务项目在国家级大赛中获奖,其中倾注了很多人的汗水。“因为没有可以参考的,只能慢慢摸索。”陈锦坤回忆起那段加班加点、不知疲倦的日子,依然很感慨。最终,在他主导下,机构建立了员工互助组织“成长基金会”和“土司坊”,创建了行政培训、员工自主交流培训和资助外出培训三结合的培训体系。2012年,机构与湖北省团校建立联系,赴武汉进行为期5天的实务分享培训,迈出了输出东莞社工实务经验的重要一步。
2014年1月,陈锦坤正式被任命为大众社工副总干事,协助总干事统筹机构各项事务。别人眼中的“升迁”在陈锦坤看来却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几年里,他在服务、研究和品牌等方面下功夫,使机构在保持高质量服务的同时不断创新迭代,快速成长。面对下一个十年,他说自己已经做好了准备。
■李素娟
李素娟:我所有的坚持,都是因为热爱
作为东莞首批上岗的社工,近10年来,东莞市鹏星社会工作服务社的李素娟从一线社工做到了管理层,成为机构的副总干事。对社工专业的执着,对社工这份职业的热爱,让她在社工路上越走越远。
她的“社工梦”从初入大学就开始了,在对社工知识还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出于对社会工作的热爱,李素娟就和同学组建了一个团队投入到社工服务当中,在课余时间用专业技巧服务于弱势群体。之后,李素娟还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到麻风康复村去做服务。“我似乎对老人服务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李素娟说,她觉得每位老人背后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故事,而这些故事正是年轻一代所缺乏的,在服务老人的过程中,她感到无比的快乐。为此,她还撰写了《驻村社工与麻风康复老人的故事》一文并发表于《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正式成为一名社工后,大学的实践经历让她在东莞首批上岗的社工中具有更丰富的服务经历,也有着更多的感悟。李素娟相信,社工拥有生命感染生命的魅力,相信生命可以影响到生命。10年来,李素娟从一线社工做到机构的管理层,尽管期间身份多次改变,但仍然不变的是她对“社工梦”的追求。在这个过程中,最让李素娟高兴的是,社会上认同社工这个行业的声音越来越多,同工们也在这个行业中找到个人价值。“现在,我的‘社工梦’不仅仅是我的了,大家都在努力去实现这个梦。”李素娟笑称。
■刘玉平
刘玉平:十年社工信念的实践与坚守
十年的时间,从一名“五星”义工,到东莞、深圳、广州三地正阳社工机构的创始人之一。成为社工管理层,让刘玉平的人生轨迹有了转变。她说,创办正阳社工机构带来的骄傲和对正阳社工的坚守,不仅是因为社会工作让她“活得更充实”,也因为这是一项代表着爱的事业。
最初加入义工组织时,刘玉平对义工的概念并不明确,她只是觉得可以帮助人。但没想到,这一帮就停不下来了,四年多的义工服务,刘玉平被评为“五星义工”,这段经历不仅让她接触到了更广阔的圈子,也在心里种下了公益的种子。
2008年,刘玉平辞了工作,考取了社工证。偶然的一天,她打开电脑搜索了“东莞社工”这个关键词,惊讶地发现,居然还是一片空白。一张白纸好绘最美的图画,刘玉平与志愿者伙伴,开始了申请成立社工机构的道路。恰好这一年,东莞市委市政府开始筹划进行社会工作试点,作为社会治理的一种全新方式,一时间,莞邑大地开始了积极的探索,不少社工机构开始筹备组建,刘玉平就是其中积极的倡导者之一。2009年7月28日,东莞市正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立。“起名为‘正阳’,是因为我们希望社工能像冉冉升起的太阳,温暖人心,照亮前路。”刘玉平微笑道。
2009年10月13日,东莞市正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首批38名社工上岗。此后十年间,东莞正阳从13名专职人员,到现在近500人,服务范围从一个点覆盖到东莞全市28个镇街,这是刘玉平带领正阳社工团队一步一个脚印量出来的。“东莞是我社工梦启航的地方,我对这片滋养社工发展的热土满怀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