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10:30才正式开始上课,按道理可以睡得稍微晚一些。可是和旁边的同学一样,习惯性地7点就起床了(后来一起吃早餐的时候得知,广州工作的几位同事大多都是7点左右开始出门上班,顿时觉得,平时6:30起床似乎也不算什么。)
半小时的车程就到了香港基督教青年会。上午的课程由香港社会工作人员协会的会长
基本上,课程的内容与过往接触过的同类课程没有太大的差别,所以课堂上更多的感受是来自对主讲者观察:作为一个几十年的工作资历的前辈,对于鼓励同行的热忱和对职业的投入给我们一个很是生动的演绎,确切地说,她表现出来的是:愿景和价值除了是写在字面上做备忘,更应该是渗入到总干事(乃至所有同事)的血液中,无时无刻都能够散发出来的。
不过,课程启发我去从通用的“程序合理和方法得宜”以外的另外一个角度去考虑愿景和使命的确立:目前,主政者对民间组织的发展还在观望探索的阶段,应该说距离真正的开放发展还有一段距离。假如我们坚信有朝一日制度环境会真的实现彻底的改革,为民间组织开放出更多的发展空间(如企业通过捐款抵税等),那么在这一天之前我们应该准备点什么?是云集一伙志同道合的团队?是打造一个术业之专攻的平台?又抑或是其他?此外,又有哪些是不必急于求成的?三五年之间就想成熟,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否过于天真浪漫?
正如5年前,我在另外一个机构的中长期规划目标是“实现在内地的民间组织登记,取得合法运营资格”一样,在今天看来,确实有小题大作之嫌,那是因为当年我们无法准确推测政策的走向,而且在当年,祈求政府开放民间组织的注册登记,确实是一个奢望。
今天,我们不妨穿越一下,3年之后看回今天我们的作为,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感受?断然不能落下一个“当年很傻很天真的慨叹”吧?
下午的课程,是由马锦华先生主持的“按使命、能力和支持量表了解作为机构总干事之自信心和能力度”。(较内地常见的自我介绍是罗列各种组织头衔颇为不同,有意思的是,今天的两位讲者都不约而同地对自己过往的工作经历作介绍,包括所在机构和服务内容,就当我是想多了吧:似乎两位前辈都是属于务实派的。)
马sir先首先分享了他个人的角色定位,或者说是“个人使命”的转变。过往,他在担任长者安居协会总干事的时候,更多是作为服务的执行者;最近他慢慢倾向成为一个“更有影响力的人”,会更积极地参与一些
这一天的课程使我更加坚定自己过往的信念:我要做的不是要证明自己有多厉害,而是证明我的团队是有能力去实现一个共同的愿望,继而得到别人的认同的。
所以,要了解自己和了解自己团队的各个成员,并且让团队成员也了解我和我们的团队,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